Products
中医师承专长 2024-10-07 17:27 12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范文(通用24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从事中医妇科专业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主张治病务求其本,以调脏腑之气为重,而调肝由为首要。认为妇科病多隐微,必须详问细察、诊断确切,则用药无不中的。
从跟师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教导我:跟师不能仅仅抄抄方,不能只学会看跟师时见过的病,最重要的是学会临证思维,一定要“学我,像我,超过我”。在中医学界,业师有“活字典”之称,他认为只有融古贯今、溯本求源才能发展中医;反复强调中医学不是古董,而是实用的科学,只有切实解决病人的疾苦,才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如何才能解决病人的疾苦?必须学会勤读、泛读、精读古今医书,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触类旁通,拓宽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认为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妇科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黄院长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老师常说,高超的医术来自人的聪颖和勤奋,但更重要的是来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提高医术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
第二、对人体和疾病要有全盘的把握度,诊断要明确,问诊要详尽;
第三、熟练运用中医妇科专业技术;
第四、学习知识,运用技术,提高水平,升华境界,不断进步。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二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胡剑波老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胡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胡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胡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胡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
而今,跟从胡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胡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中医,胡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胡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胡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
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
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
其次要经常体会。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8月开始,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先后有7名同志分别参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以及海淀区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学习,跟师至今,已近一年时间。通过这一年的学习,中医科的医生无论是在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还是医德、医风上,都深深受到了带教老师一言一行的影响,颇有感触与体会。
我的老师吕主任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外科主任,她196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于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中医启蒙于外科名老中医赵炳南、房芝萱等老中医,在中医外科治疗各类疮疡、乳房疾病及周围血管病,如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动脉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师的教诲,医术上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学无止境。1991年国家为了抢救祖国医学遗产,使传统医学后继有人,吕主任成为王老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继承了王老行医50年的绝技,如对乳房疾病的辨证论治、对慢性溃疡的阴阳辨证及一些传统外用药的制作与用法等。吕老师已从医40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而我有幸成为了她的学生,跟随她学习中医外科学的知识。作为一名社区中医全科医师的我,刚刚参加临床工作近3年,临床经验的绝对不足,既往中医外科知识的零接触,那么这三年的学习将对我本人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和过程。
学习中医外科以来,我的临床思维更为开阔了。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虽同属于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从中医内科来说,常用的辨证思维侧重于脏腑辨证,在于病人的整体,往往忽视了病人的局部;而吕老认为作为一名中医外科大夫,临床辨证除了整体辨证之外,局部辨证也显得非常重要,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要相结合。因为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瘙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观性,能够有效地提供了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灶反映却在局部。但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证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吕老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临床要注重临床体格检查,在辨证施药的同时也要巩固西医基础知识。吕老在临床上除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还很注重临床的体格检查,并有着深厚的西医临床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诊还是复诊,她都一个一个地耐心检查,仔细询问及触诊。外科病患比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痈等有创伤的疾病,局部创面的流脓、恶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吕老师不怕脏和累,亲力亲为,认真细致的检查,对于病患的西医检查报告也是仔细的查看,就病情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使病患对自己疾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深得病人的感谢与感激。吕老师这种敬业和专业的精神,与病人之间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醒我们年轻一辈的医生,应该好好学习西医基础知识,注重临床最为基本的体格检查,不要老是依赖各种辅助检查,同时要与病患进行良好的沟通,为病人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师学习转瞬即逝,虽然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于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围血管疾病、湿疹等疾病的西医诊断及中医药治疗有了初步的认知和体会,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自己离老师预想的阶段、与上级部门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将继续努力,珍惜余下2年的跟师学习,在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不辜负院领导、同事们以及老师的期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区中医师,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
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一位中医师都肩负着大力传承发展中医药的重任,而中医的发展离不开师承。中医师承源远流长,经过实践证明,中医师承是中医文化教育的魂脉,是培养中医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如金元四大家张元素将张氏之学传于李杲、王好古及其儿子张壁,李杲复传于罗天益。
明代薛己、张介宾、李中梓诸家私淑李杲;赵献可又私淑薛己、并传学于高鼓峰等人;张璐对薛己和张介宾二家之学均有所承受等等,即为后世所说的易水学派发展概况,也是中医师承发展的模式。为使现代中医可持续发展,各大中医院校均设有中医师承类专业,在校的中医学子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跟随一位富有经验的中医医师学习临床经验。
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有跟师学习这一内容,可以让我们学习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独特诊疗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努力成为知书达理、有继承创新精神的中医师。通过这差不多一年多的跟师学习,我成长了不少,成长的背后是我导师教会了我坚持,带领我走上中医路,让我努力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学期间非常遗憾没有自行选择老师跟诊,自己自行学习中医好像总也不得法。听闻规培期间可以选择跟随一位导师学习临床等各方面经验,感到非常庆幸。经过双向选择,我终于弥补了自己的遗憾,可以跟随导师学习。我还记得那一天是20xx年09月03日,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导师——林老师。
林老师是副主任医师,钦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善于运用六经辨证经方治疗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治疗过程中能够针药并用,内外兼顾,注重疾病背后的成因,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及情绪管理。林老师给我的感觉是温和而有力量。他说我们规培这三年要有规划,要从经典入手,再实践临床。即“读经典做临床”。而这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们确实是按照规划在学习成长。
夯实基础,学习伤寒
从20xx年09月起,根据导师的安排,我们每天背诵1条《伤寒论》条文,通过微信语音背诵打卡,每周二晚上讨论《伤寒论》原文2—3条;从20xx年02月起,我们开始每天记录自己的中医人生;从20xx年06月起,我们每周四下午于脑病科病房进行中医经典教学查房。
截止到20xx年06月22日,我们《伤寒论》条文背诵到227条,《伤寒论》条文讨论到49条,记录中医人生134篇;中医经典教学查房4次。另外林老师建立了中医经方临证微信群,邀请了其大学老师给我们讲课分享他们中医人生路上的所得、所获、所思。
让我们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感受到了不同思想碰撞出的火花。一开始我认为这些事非常简单,可是每天每周坚持都做这样简单的事情就非常不简单,有时甚至会觉得坚持不下去。可是林老师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坚持的力量。在中医路上,或者说人生路上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遇见很大的困难及有时会经常困惑这条路到底要如何走下去。
那么我们要有梦想,有细致的规划,聚焦目标,分解目标,一步步达到自己的规划,让梦想更近一步。通过这差不多一年来的学习,从一开始对《伤寒论》一知半解到逐渐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从一开始任务式的背诵学习到现在的慢慢成为习惯。回首从前,竟开始佩服那个坚持的自己,那个努力的自己,那个不断成长的自己,更感谢那个让我们不断坚持下去的林老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起于垒土。通过林老师给我们规划的《伤寒论》学习任务,让我们不断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为临床实践做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实践临床,六经辨证
理论若脱离临床,将是空谈。林老师常将理论联系临床给我们讲解分析,例如患者特点:望诊第一印象如何,患者体质如何,发病诱因为何,疾病特点为何,腹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多少等等。方药选择:为何要选择这首方,这首方的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及其适应症及禁忌症等等。
另外林老师通过临床带教给我们总结了六经辨证问诊思路,从六经的提纲入手,判断患者是阴病还是阳病,根据六经的不同临床表现,从太阳病问到厥阴病,逐一分析排除确定患者是何经病变或者有无合并他经病变等等,让我觉得豁然开朗且用于临床简易方便。
跟随林老师学习,让我感受到中医六经辨证的魅力,根据综合分析,大力体现了伤寒论整体性,全局性的辨证思维过程。
如一门诊病人韦某,女性,47岁。就诊于20xx年05月22日。整体情况:中等身材,不胖不瘦,表情忧郁,情绪低落,忧心忡忡。主诉:情绪低落、失眠1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1年前因邻里关系不和谐后出现情绪的低落,对事情不感兴趣,失眠,难以入睡,睡而易惊醒,心烦,胸闷,耳鸣,纳差,头晕,口干,咽喉有异物感,无口苦,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鼻塞流鼻涕,无咳嗽及咽喉疼痛,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诊断:郁症—邪犯少阳,太阴,枢纽不利,湿阻中焦,运化不利。投以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同时林老师与其“话疗”,理清楚疾病成因,将其把情绪释放出来,并嘱其坚持导引。
服用三剂后复诊,患者诉能入睡,情绪好转,惊恐减轻,咽部无异物感,无头晕,耳鸣轻,纳较前改善,无口苦,舌苔三焦厚腻。能够看见其有了笑容,她爱人说,她能够开始坚持走路锻炼,叮嘱继续做导引。
治疗有效,症状好转,守上方,加佩兰,藿香,草果,祛三焦之湿,化痰湿。很多抑郁的患者,都具有柴胡汤的主症,但也需要辨证的分析,是否有太阳少阳合病,少阳阳明,少阳太阴等,患者当下的自我感受,特别的'重要,也是我们的辨证的眼目及灵魂。小柴胡疏解少阳之枢,枢机调,上焦得通,胃气因和,下焦得畅,扶正祛邪,使用的是和法。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半夏厚朴汤为治疗梅核气的专方,在焦虑,抑郁失眠的患者中,使用的机会是很大的,表现为全身的不适,其中咽部的不适感很多,痰气交阻,有些表现出典型的症状,这是常证,有些是不典型的症状,这需要我们用变法的思维去看到症候之间的关系,半夏厚朴汤也是一首高效方,从临证的体会来看,很多患者服用后主观的症状会明显的改善很多。
在治疗的过程中首要的是话疗起到了重要作用,要分析疾病的过程中,耐心的倾听,及时给予支持就会特别的关键,在行为方式上,林老师选用患者能够简单坚持做到的运动方法,导引为第一要义,让患者去体验,感触。慢走,是林老师要求的第二要义,情绪的障碍,需要去疏导,其往往会给患者分析,建议患者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一项运动,坚持去做,令自己的生活方式重新构建后,疾病,症状就会慢慢好转。
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是林老师临床常用的小方,看着简单,却也治疗了很多患者,调整减轻了躯体化症状,让我体会到了经方的魅力,及在这个时代,作为医者,应该具备内在稳定的能力,当然,这也是需要磨练及自我成长,有正见,中,正,和的人生。
努力总结,自信前行
我认为在跟师过程中要一定常总结,总结老师的临床经验,总结自己的跟诊思考。一定要坚持,坚持中医自信,坚持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坚持完成自己定下的任务。
多问些为什么:多问老师为什么,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多问自己为什么: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多问患者为什么: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进步,才能有对临床用方有深刻的认识,举一反三。
多看书籍文献:书中自有黄金屋,一个人的知识有限,难以靠自己攀登高峰,唯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可不断向上攀登。翻阅老师常提及的前贤的医论、医著、文献,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同时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也要常看老师所写的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
多记录医案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到、看到能给自己带来收获与思考的内容一定要及时记录,不然过后有可能会忘记,这样会错失提高自己的机会。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不断思考,使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多用于实践: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样能力会迅速提高。
多总结分析:经过提问、看书、记录、实践,即可总结分析。《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理导师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要想将导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功夫。
从20xx年09月到20xx年06月,是林老师让我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从懵懵懂懂的毕业生到逐渐建立中医自信的规培生,是林老师为我们开辟了中医学习新天地。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遇到不同的人,每个不同的人都教会我们成长。何其有幸,我可以跟随林老师学习。非常感动,中医路上有林老师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携手前行。默默感恩,他们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
总而言之,经过这差不多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无论在临床方面还是在为人处事方面都收获颇丰,并且成长了很多。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身边人的支持、指点、提携。非常感谢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愿我等在中医之漫漫长路上,上下求索!最后用张载的一句话,与君共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岁月如梭,现已是不惑之年,从事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保健调理工作有些年头了。实践中,也帮助了不少患者解除了病痛,也有努力了但收效不佳的情况,渐渐心里产生了困惑与迷茫。觅得良师,提升自己,超越自我一直以来是自己的一个夙愿!
20xx年,我有幸加入市中医研究会组织的中医师承班学习,在研究会的组织推荐下,拜叶中医为师,系统学习中医知识与技法。在长期的跟诊中,逐渐地认识到叶老师深厚的知识底蕴,及在中药方剂和针灸上的独到之处。在不断的熏修下,吾虽算不上聪慧 ,但也小有收获,现将所识所悟,写来已做总结与思考!
医德。师父为人和善,乐观!已近古稀之年的她,头发已是花白,但表情总是给人一种和蔼可亲,慈悲之貌。面对患者的'疑问和困惑,能够耐心的聆听,并不厌其烦的解答,直到患者点头。每次临诊都非常的认真,严谨!从中我感悟到,医者要有一颗拔除疾苦,解除病痛的慈悲心,和博爱利他的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医理。拜师后,师父传我两大册医学名著《金匮要略》《医学传心录》。督促我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注重病症结合,辨证施治,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辩证的核心。还要坚持练功,告诉我们练功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性,在不断的坚持下,使得自己更深层次理解了“不懂经络,动手便错"的道理,以奇经脉法指导临床诊断。候诊之余,还组织师兄弟进行相互诊脉,互谈认识,指导我们根据自身的病苦开出药方,指导用药,让我们总结服药后的感受体会。如此,极大的增加了我们临证时用针施药的信心!
几年走过,在研究会师承教育对中医知识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在师父的言传身教下,虽未明悟医之至理,但也破处了内心诸多困惑,给了自己希望与方向,坚定了自己学习中医的信念。“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希望在中医研究会师承班带领下,在师傅的教导下,学习更多的实用技术,让中医文化和技法服务更多的人!
学好中医不但要学好经典,更要学好各家,勤学苦练,孜孜不倦,也就是说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用现在话说就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本人从医五十年的经验来说,除上面那点外,最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关键的关键应该早入临床,多入临床,跟师实践。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上学会战争,在侍诊中学会看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医是门临床医学,实践医学,经验医学,这与西医有着根本上差异。不但古人如斯说,现代近代大师也是这样说。只有在实践中,在跟师临床上,在反复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才能学到真知,掌握真谛。把书本上的知识,前人的经验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变为自己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武器,而受益终身,再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去伪存真,不断发展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病人信赖,社会认可的中医师。
体会一、在跟师中学会中医辨证
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有根本之不同,他除了要掌握一些现代医学之物理诊断,生化指标及一些特殊检测外,更应全面了解中医之“四诊所得”“八纲分析”及一些书本上或语言上无法记录,无以言传的辨病识病之经验。就如发热而言,现代医学通过体温表就能判断发热与否,是低热、高热或中等发热。而作为一名临床中医师,这显然远远不够,侧得体温之结果只能仅供参考,不能作为中医诊断之依据。如感冒风寒之恶寒发热,邪在少阳之往来寒热,病在阳明之日晡发热;或蒸蒸之发热;湿温病之发热不为汗衰等。再如一些内伤发热,如夜热早凉,骨蒸发热,洒淅发热,午前发热,外寒内热等等。这一些发热可涉及内伤又可涉及外感,可区别于气、血、阴、阳,可出现于伤寒、温病之各个阶段,如仅依靠体温表侧得之体温又怎么区分之,辨别之,又岂能一汗了之,苦寒清之。在跟师之临床中,可以师承老师的辨证方法,论证技巧,处方用药之经验。可使你在这其道修远吾将上下求索的漫漫道路上缩短十年,二十年或更长,而且很快掌握了真知灼见,为你中医临证生涯提供许多便捷快速的通道。师承岂能小视!!
再如中医之望舌辨苔,切脉,也不能本本主义,死板教条,如外感病人并非皆现浮脉,体虚之人也并非皆呈阴脉,弱脉等。如一素本阳虚之人,其脉一直就沉迟,缓弱,或形体肥胖皮下脂肪多者,感冒后也都浮不起来,但其外感症状昭然若揭,你一定要依外感脉浮为准则而判别之,岂不误入歧途,此当应舍脉从证。再如肺蕴痰热久而耗气伤阴之病员,来诊时一派神色虚衰,少气懒言,自汗恶风,虽盛夏酷暑,也恶寒畏风,不敢近电扇,更不敢用空调,同屋人往往深受其苦,虽屡经益气温阳,补益脾肾等法非但无效而诸证更盛。若视其舌苔,不难发现淡红舌质上有浊粘薄黄粘滞或黄厚滑之浊苔,其脉大多浮取濡滑,沉按细数且滑,一派痰热蕴肺,气阴亏耗,营卫失谐,肌腠疏松之机理,乍视虚衰已极,深窥痰热为祟。不清泻久蕴之痰热,无以撤耗气伤阴之源,肺之气阴不复,肌腠无以致密,营卫岂能和谐。此证只能在去邪之中,以求正安,不能在扶正之中企求邪却,标本颠倒动手便错。此舍证从脉从舌辨证也。
舌苔之辨非常直观,也很可靠,但辨识中也有许多只能意会很难言传之处,如舌质淡红,它是由淡与红相结合而成,应该在淡舌与红舌之间。要知道淡红之色不是一条线,而是由一个较宽的层面组成,在淡红舌中有偏于淡,也有偏于红,用文字标识都只能写为淡红,但在临床实践中,偏于淡之淡红,与偏于红之淡红在病因病机及所见症状上是有区别的,它是指导辨识病证,处方用药的依据。这种依据它往往是在临床大师脑海中、心田里,开出来的`方药,往往出乎侍诊者之意外,甚或与你所想的方药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书本上无法见到,语言中无以表述的真实内容,所以我说师承不可小视。
体会二、在跟师中学好用药
古人常说:“辨证难,用药更难。”这就是说用药更难于辨证,辨证之技巧上面点了一下,在实践中可以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但在随师侍诊继承导师处方用药之经验,你一定可以能学到平时难以掌握、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因为书本知识虽然很好,但毕竟是不会讲话的“死”知识,要把这“死”的知识,用到现实的病证中去,往往很难恰合,很难对症。那怎么办呢?要把这一“死”一“活”的东西能有机融洽地结合起来,而且还要对症有效,那处方用药就是其中间的桥梁。现在求中医治疗的病人大多病程久远,症情复杂,且又经过中西两法长期治疗少效之人,可想而知处方用药就不那么简单,本本主义,仅有的书本知识往往又易走入狭隘的死胡同。如常见的感冒病人,虽症情不重但却反复难愈,或用药虽能很快缓解,停药不久症状依然,岂不知患者为气阳偏虚,营卫不和,失托邪扶正之力,虽有风热之邪客袭肺卫,如发热、恶风、畏寒、头身疼痛、咳嗽、有痰,色微黄、口干或苦、咽痛,全身不适,一连数日不已,但其舌淡边有齿痕,脉浮濡或浮弱或缓迟者。必在疏风解表宣肺宁咳法中辅以扶正托邪之附片或配以益气温阳和营卫之桂枝、芍药后,往往效如桴鼓,立竿见影。不要小看这3—6g之附片,他能起到辛凉解表、宣肺宁咳方药无法起到的作用。
再如慢性胃炎患者,大多病程久远,经常胃痛、胃胀、嗳气、泛酸或口干口苦、大便或结或溏、食欲不振、喜按喜熨、夜寐不安等。舌淡红,苔薄黄微粘,脉浮濡滑,或细弦等一派虚实并见,寒热互结,脾弱胃热,气机郁遏,络脉痹阻等错综复杂之病机。温运易助胃热,清化则碍脾运,补脾益气胃胀嗳气纳呆有增,疏肝理气不利脾之运化,无形中又伤耗胃液,处方用药诚难措手,切忌一边倒的用药法则。此时是要温清互用,补泄兼施,理气方中佐以活血之品,运脾方中参以和胃之药,方如小陷胸汤合半夏泻心汤,再化裁四逆散、金铃子散,旨在苦辛通降,运化湿浊,活泼中州,脾胃一旦能升运和降,不补之中寓有调补之用,不泻之中有疏调之效,治疗胃病如此,其他内伤杂病也无不如斯。还有用药之剂量也是书本上难以学到,实际中不宜掌握之秘诀,还有一些许多脏器同病的慢性疾病,及肿瘤术后或晚期癌症患者,大多正虚邪实,气病及血,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中医治疗有其独特的辨证方法与治疗手段,疗效也十分满意,因时间关系在这里不可能一一表述,望同仁好好研讨。盼大家早日临床毋忘师承,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提高,扬我岐黄,造福人类,为中医事业发展壮大而勤奋努力再创辉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师承学习已走过4年的光景。回想这四年的学习,感觉倏忽而逝,在心里好像石子投井,只是激起了片片微澜。自己总是感觉对于中医知识的掌握不够。 按照中医研究会的安排,我跟随老师跟诊学习。我的师父是卢老师,他在40多年中医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我为自己能有这样的师父而倍感骄傲和自豪。卢老师年已七旬开外,每周按时赶到正德堂中医馆,作为老人家的弟子既兴奋又愧疚。每次卢老师都是事前做好准备,我们几个弟子与老师面对面、手把手的方式进行跟诊学习。
卢老师拿出自己的临床病案,把病案归纳整理不仅装订成册,而且还做了封面。这让我顿生敬意,仅从这一点上就足以看出卢老师作为医生的严谨,严肃认真地对病人和工作的执着热忱。由此可见几十年的行医路作为一个老中医是在不断地砥砺求索中精进自己的医术,为救百姓苍生疾苦为己任。 从卢老师的医案中我发现老师从医这些年一直在不断的学习充电,向中医大家那里学习理论,汲取他们经典的方剂为己所用,通过准确的辨证用于临床,实现最大化的.效果服务于患者。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形成自己的一套治疗方法。本着少花钱治好病为原则,不计利益普救含灵之苦。从卢老师的身上让我看到作为一个中医人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根植于心底的那份责任和“大医精诚”的崇高医德。
责任重于泰山!这让我看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将是我后半生追求。我仿佛看到了前方的道路艰难险阻,但是既然选择了就任凭沟壑纵横,荆棘密布,不改初衷方得始终。从卢老师的这里我认为跟师学习很有收获,传承其本身就是手把手地教授,这样才能从前人的经验中学到真经。恰恰验证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道理。
跟沈老师学中医,缘于初次与他聊天,他的实干令我佩服。没有遇见他之前,我因为喜欢中医,遂偶尔会去看看书,或是观看一些中医的讲座,或者实地参与一些互动,但是总是感觉不踏实,不是侃侃而谈,要不就是玄之又玄。后来跟沈老师聊天,发现他便是我要找的老师。实在又有抱负,通过治愈一个又一个患者,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中医有用,有治愈世间疾病的良方,但须得用心学习。
沈老师教学首先是选择好的教材,都是用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它代表了我国中医的最高水平,并通过他多年的行医经验,对其不足之处作出补充,让教材可操作性更强。比如教材中所写的辨证方法,都是特别典型案例,如果按图索骥,大家都能够对症下药。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多都是不典型症状,这就要求医者仔细思考,方能准确下药。比如教材中所说的风热咳嗽,会有咯痰黄稠,沈老师的经验告诉我,有些时候虽然是风热感冒,但是不一定会咯痰黄稠,在很多风热咳嗽初起时,会有白痰,所以在辨证的时候要结合其它症状,来定论,这个是个或然证。后来行医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辨证起来会更加准确。诸如以上经验来讲,就要求传授者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够授予学生,方能学会其中精髓。这或许是我们现在很多自学者或者院校中医学生长期努力,却收效甚微的原因之一。
一定要辨证论治,这是他对所有学生的要求,通过八纲辨证方能准确下药,在上课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除了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剩下的就是讲他看病的经验。八纲辨证是中医辩证中基础最根本的,在沈老师的正确指导下,我的八纲辨证掌握得很好,为我治疑难杂症和危重病打下很好的'基础,也为我进一步自学打下很好基础。沈老师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中医自学能力。
沈老师其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总是通过简单的例子,给我们最好的启发。比如现在流行的一些养生方式,每天喝八杯水,如果一个人体质是热底且身体强壮,又经常干体力活,那一天八杯水对他来说,根本不够,如果一天,只能够喝八杯,那他肯定会渴死。换言之,如果一个人是寒湿体质,一天到晚都不渴,你让他喝八杯水,那不得撑死。所以是治疗的关键,要必须掌握。现在很多人下药,所谓动不动就四逆汤,或者什么病都艾灸,那就是根本性的错误,要根据每人,身体的体质,对症下药,方能效如桴鼓。
曾经觉得中医很难学,黄帝内经里面的古文,晦涩难懂,伤寒论上面的知识,看起来挺简单的,但用起来不知所云。但是通过沈老师的指导,他先从简单疾病开始教,最先从治感冒开始学习,有一次学堂一小孩得了感冒,沈老师就以此为例,教我如何把脉,通过比较的方式(因学堂有不生病的小孩),教我脉象的缓数和浮沉、有汗无汗辨其虚实、舌苔的颜色深浅,辨其寒热程度,问其感受,大小便情况,四诊合参之后辨其邪气深浅。最后辨证为风热表实之后,可以用银翘解毒散退烧,也可以用单味药,也可以通过按摩。最后选择通过按摩让小孩退烧。通过对一个感冒的讲解,沈老师就把辨证的精髓体现出来,复杂的八纲辨证便懂了。原来中医就是这样的,也不是太难,在生活中,懂得辨证之后,就是真正的动动手指头,也能实地解决一部分问题。就这样跟沈老师不断学习。我很快掌握了简单辨证,对学中医有了更大的信心。中医疗效很好,又不用去医院里进行各种各样的检查,只需通过望闻问切,准确辨证就能够做到准确下药,还能药到病除。我想中医的疗效才是其几千年来中医能屹立不倒的原因。
跟沈老师学中医,一定要努力学习,看很多医书。因为他的学生都是要自学为主,每个月会上课,平时看病时也会提问相关问题,想不到就很尴尬了。平时要努力思考,每个月一天的上课时间,回去就得花这个月的时间去思考,这样才能最快学会。他并不是填鸭式教育,而是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告诉你方向,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培养独立思考和诊断能力。沈老师会给学生列出一系列书单,然后指导学生先从简单的感冒开始学习,先让学生自己讲述这一章,自己学到了什么,看过书以后,有什么疑问,先提出来,然后带着疑问,沈老师边讲解,边解答,最后再回到问题上,问学生是否能够掌握的了,这样不断地独立思考之后,学生自学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跟师一个月以后,沈老师要求我为一个水肿的孕妇治疗,当时觉得自己还是没有能力独立诊断,沈老师鼓励我,你要试试,我觉得你的能力可以做到了,再说了,你先辨证,最后若是没有把握,不是还有我在这里吗?最后我按照他教我的八纲辨证,得出结论后,查找中医妇科学那本书,但找不到合适的方子,后来经沈老师指导,直接用食疗,一味小米治愈。后来我便对独立看病有了信心。并在学习半年后,回家给家里人看病,并且效果很好。跟师沈老师两年左右的时间,我假期也常回家,许多亲戚朋友听说我学中医了,就越来越多的人过来看病,没有想到一出手,大部分疗效很好。后来治疗的疑难杂症和危重症越来越多,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痛风、各种癌症、各种妇科等等疾病,大多数疗效都十分好。
平时有病人时,他都会通知学生,若是有时间就要跟诊,通过实践,把思路告诉学生,并在看病时提出这些病辨证需要注意哪些难点,哪些最容易忽视,方便学生在日后看病中,更好地学习操作,就像学游泳一样,一定要下水才行。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在一些问题出现时,他也会问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若是合理的建议,沈老师也会把它记下来,既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能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他常说,以疾病为师,不拘于任何一派,大医精诚。当今中医以资论辈,各执一说者很多,各种派系林立,吹嘘者亦大有人在,各种条条框框限制了行医者的思维。不管是经方也好,亦或是时方也罢,能治愈疾病者,皆是良方。还建立一个公众号,用来普及中医,希望能以己之力,为中医日后的发展,尽绵薄之力。为我国培养一些具有真正中医思维的中医人。
中医并不是许多人想像的如此难学,方向方法正确,刻苦钻研,多临床,学习中医并非那么难。
非常幸运这次有机会能跟随陈老师学习雷火灸。来这之前我接触雷火灸已有一年多,但是对于在临床上要如何应用雷火灸才能发挥到最好的效果,我一直心存疑惑。
第一次见到陈老师就被她这种豁达,和蔼可亲,佛系的性格所吸引,第一堂课她教了我们练气功,时间30分钟,第一次练虽然感到有点吃力,但是练的过程中能感觉到全身在微微出汗,是一种阳气在慢慢生发的感觉,做完后浑身都很舒服,眼睛看东西都觉得更加明亮了,不得不说老师的功力确实深厚,整个过程丝毫不带喘的。
空闲之余老师都是在练习书法,在老师那里我领悟到做雷火灸气一定要足,心一定要静,这是操作的前提,在跟师的这段时间看老师做了几个案例,老师那行云流水般的操作真是太哇塞了,来老师这里治疗的大多都是顽疾,辗转了很多地方都没治愈的,老师每次在治疗前都会给患者先辩证再治疗,治疗的时候都是把患者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调理的,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摆盒的阵法也多样,有竖摆,横摆,倒T,正T,倒八,正八等,无论是摆阵还是手法在治疗的时候都是循行着经络,每次治疗后患者的症状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这时我便解了疑惑,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得问题所在,要想把雷火灸做好,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学说必须学好,之所以我做治疗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正是因为中医基础理论不扎实,对经络不够熟悉,治疗时只作用穴位而忽略了经络,“学医不知经络,开口便是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老师的手法把雷火灸的渗透性也发挥到了极致,灸后皮肤都是由里往外逐渐变红,颜色越来越深,而我在灸的时候,大多时候热力都只停留在皮肤的表层,灸完皮肤很快就变红,这正是因为未将药性渗透到里。每个患者治疗结束后老师都会为其备上一杯温的淡盐水,淡盐水属咸入肾,可以很好的将灸后的虚火往下引入肾。
4月28日有幸听了老师的'小讲课,再一次对雷火灸有了更深的了解。雷火灸的补泄不仅体现在手法上,同时还有时间上的区别,灸疗时间30分钟以上为补,20分钟以下为泄,年老体弱,饥饿状态下患者是不宜施灸的,所以我们在为患者治疗前一定要询问患者是否进食,灸的过程中要把握时间观念,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再对雷火灸又有了更多的了解。
接下来继续跟老师好好学习,每天让自己进步一点,争取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走的越来越远。
从20xx年09月到20xx年01月,是林老师让我们感受到了坚持的魅力,从懵懵懂懂的毕业生到稍有自信的规培生,是林老师为我们开辟了中医学习新天地。
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遇到不同的人,每个不同的人都教会我们成长。有些人离开又有些人靠近,有些人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有些人只是如一缕轻烟,一逝而过。
而我确信林老师和我的小伙伴们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学伤寒,厚积而薄发每天背一小段《皇帝内经》原文和一条《伤寒论》条文,到今天已经背到116条伤寒条文了,说明我们已经坚持了116天。
一开始认为这件事非常简单,可是每天坚持都做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就非常不简单。每当我开始变得懒惰的时候,我发现林老师和我的小伙伴们依然在坚持着,所以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我怎么好意思不努力。
最近病房有个病人,女,51岁,平素思虑较重,因腹痛来诊,诊为功能性胃肠病,经过护胃、补液等对症治疗,症状好转。但病人诉口干口苦,口中粘腻,纳差腹胀,心烦,担心病情癌变。舌脉象:舌淡,苔厚腻,微黄,脉弦。虽然这不是病人这次来就诊的主要目的,但是这是困扰病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作为医生不仅要把病人的主病治好,也要关注病人其他方面的诉求。当时听病人的描述,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小柴胡汤。
《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我在想这不就是比较明显的小柴胡汤证嘛,遂在主任的指导下予小柴胡汤加减四剂,并时常开导安慰她,同时让家属多关心一下病人。
再查房时,患者露出了笑容,诉口干口苦较前明显好转,无口中粘腻,纳改善,无腹胀,苔明显变薄。
并对我们表示了感谢,令我非常开心。虽然我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对剂量可能把握得不是很好等。但是看到病人的症状能够得到改善,我想这也是一种鼓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没有厚积的努力,就没有薄发的成功。而现在我们要继续厚积,等待薄发的那一刻。爱自己,关注自身的感受林老师不仅是神经内科方面的专家,在心理方面也有所建树。
有很多焦虑抑郁的`病人在和林老师谈话后,配合药物治疗,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跟诊期间,我所见的焦虑抑郁的病人大部分为女性,他们有的是产后抑郁,有的因为与爱人吵架分居而焦虑抑郁,有的因为爱人去世,子女不在身边而焦虑抑郁,有的因为退休后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而焦虑抑郁等,总的来说,女性相对来说较容易患上焦虑抑郁疾病(男性患者也不少)。
林老师常和我们说要学会爱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要懂得“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这三句话的深刻内涵,要学会时常去表达。其实说的也就是要爱自己,心态要保持平和。
古语有言:“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部分女性依附他人而活,没有自我,过度在乎他们的眼光,活在别人的眼里、别人的期望里而不是活在自己的心里。可是生活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所以如果我们首先学会爱自己,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心。
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事情会让自己心安和开心。学会和自己对话,去包容、去接纳不完美的自己,那么和自己和解了,进而能和他人和解,能和世界和解,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影响我们的心情,还有什么事情会让自己焦虑、抑郁?所以无论男女,我们首先要学会爱自己,关注自己的感受,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才能去做一个开心的自己。
常总结,不断提升自己临床上林老师常用柴胡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小柴胡汤治疗抑郁,病人反馈良好。对脾胃及肠道疾病的常见于泛酸、吐酸症状,常用败酱草这味药,无论病属寒属热,随方加入败酱草15个、有良好制酸作用,效不甚者,重用至20-30g。对失眠、焦虑、抑郁或是偏头痛引起的头痛,考虑为肝郁气滞,血行不畅的,林老师常用散偏汤,效如桴鼓。
川芎用到30g左右,川芎行气止痛,善走不守,血中之气药、头痛之要药,既能活血行气、祛瘀生新,又能秉其升散之性,上行头目达到祛风止痛效果,为防止其辛散太过,常加入性寒味咸之地龙等等。
我这里提及的只是冰山一角,跟诊林老师期间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只有经过自己总结的才会是自己的东西。林老师有时也说他喜欢直接用一些中医大家用过的验方,往往效果很好,不过我想用的效果好不仅仅是那个方子好,同时也是林老师结合临床,不断总结,进而归为已用才能在临床上达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好好学习总结这个好习惯,不仅仅是对跟诊的一些资料整理,还有平时的临床诊疗。
另外在为人处事各方面都应该有所总结,总结好的方面,继续发扬,总结不好的方面,努力改正。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总而言之,经过这五个月的跟师学习,我无论在在临床方面还是在为人处事方面都收获颇丰。非常感谢林老师和小伙伴们的指导和帮助,愿我等在中医之漫漫长路上,上下求索!最后用张载的一句话,与君共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xx年我有幸来到老师身边读书学习,跟随在老师身边看到老师与病患的交流沟通、为患者解除病痛,我就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可以成为这样一个医术精湛又能够时时处处体谅患者、为患者着想的医者。我深知医学专业的学习需要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毅力。在这条漫长的路途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我很幸运地遇到了老师。他不仅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是一个慈爱的指导者。他经常会在我的知识漏洞、思路不清等问题上,给予指导和鼓励,让我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路从毕业到规培、工作,人生中几步关键的转折都离不开老师的关心和帮助。
老师在专业知识上倾囊相授,在学术研究上认真严谨,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经典烂熟于心,并指导临床实践。他认为,针灸是中医学非常重要而又独特的组成部分,决不能脱离中医基础理论的搞针灸,强调中医内科医生讲求“理法方药”,针灸医生应该讲求“理法方穴”,坚持四诊合参,既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指导选穴治疗,又将辨证、辨经、辨病论治相结合,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老师不仅熟读中医经典,也善于将西医理论、检查手段、治疗手段为我所用,更加全面的认识、治疗疾病,甚至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利用工程力学更合理的取穴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如面瘫治疗中,根据面部力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三透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即地仓透颊车、地仓透下关、地仓透四白,巧妙利用分力方向产生最适宜面瘫治疗的合力,一针多穴,较普通针刺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又可减轻患者痛苦。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吴师一方面在治疗中努力探索有效的配穴、治疗方案,同时也提出,在患者疼痛显著阶段针灸治疗还须配合口服消炎镇痛药、外用药物共同作用,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老师取穴精道,力求精准。如在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吴师提出了“补肾化瘀”融合导气针法治疗脊柱病的创新思路,结合临床研究及对中医古籍的整理提炼,选用病变局部的穴位和督脉、膀胱经、胆经上的有关穴位,提炼出四个基本穴,即十七椎、腰阳关、环跳、阳陵泉。再依据辨证分型不同,风寒腰痛配用合谷穴散寒温经止痛,肝肾亏虚腰痛配用太溪、三阴交补益肝肾,气滞血瘀型腰痛配用膈俞、足三里活血通络之痛,即“4+3”穴位优化组合。在临床实践中,这种穴位配伍确实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也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老师讲课时非常有魅力,每次课程都精彩纷呈。老师擅长将深奥的道理用浅显易懂又不失诙谐的语言描绘出来,老师的课堂总能听到欢声笑语,但又能收获满满。老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氏针灸流派”第四代入室弟子,将“陆氏针灸”的传承和发展作为己任,多次在讲座中介绍“陆氏针灸”前世今生,然而常听常新,每次都有新的收货。老师创建了“陆氏针灸文博馆”,让我看到了一个中医人对中医传承的坚守和付出的巨大努力。
老师对待患者永远都非常耐心。老师接诊的病人大部分都是辗转于各大医院经久不愈的.疑难患者,患者来到老师诊室,往往都是“一肚子委屈”。老师每次都是认真倾听患者诉求,耐心开导患者,也在一次一次的沟通中不断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老师虽已久负盛名,但毫无名医架子,面对全国各地来看病的患者,老师宁肯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也要为他们诊治,一直都和颜悦色的对待患者,从不厌烦。面对患者的疑虑,老师不仅利用医术帮助他们,也会鼓励病人增强信心,战胜病魔。他向我们演示了如何与病人交流和应对他们的需求,这让我更加深刻了解到中医的人文关怀以及专业精神。
老师言传身教,在工作、生活中教会我很多道理,在我的人生轨迹中,来到老师身边是重要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理论的含义。他除了是一位严谨认真的老师,更是一位一心一意为学生着想的呵护者。他常常为我们讲授中医基础知识的同时,启迪我们思想,鼓励我们勇敢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他曾对我们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他对我们的感情。
感谢老师在我的中医学习中的指导和培养,使我受益终生。我将继续精进自己,发扬中医文化,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医生。
十分高兴及幸运,本学期xx级铁涛班的伤寒论课程由李教授主讲,李教授为了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伤寒论在临床中的应用,在工作量高强、病人繁多的情况下,仍安排机会,为我们提供去临床跟诊学习的机会,其苦心令我们感动。
我是在开学初第一批去跟诊的,这次跟诊只有短短的半天,但我收获良多,见识到了经方大家的临床疗效,增加了我对中医临床治疗效果的信心,也激发了我学习伤寒论的热情。
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当一位有温度的医生
短短的一个上午,我最大的感受是,李教授是一位十分有温度的医生,不仅对自己的学生,对病患及家属也是十分的温暖,丝毫没有“架子”。时隔已久,但忘不了自己进入诊室时拘谨、惴惴不安的心情,约莫等了五分钟,李教授进入诊室,面带笑容的与跟诊的学生们聊了起来,询问学生的情况,和学生们说自己遇到的事情,让跟诊的同学拿凳子坐,短短几分钟,诊室里的气氛瞬间就温馨了起来,我紧张不安的心也放了下来。
每位病人就诊时,李教授都会将视线从电脑屏幕前移到患者脸上,面带笑容的与病人说一声“你好”,请病人将手放在把脉用的小枕头上,李教授没有直接的将手放在“寸、关、尺”三部,而是握一握病人的手,感受一下病人手上的温度,传递自己的温暖给病人。问好、注视、握手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体现出李教授对每一位病人的关怀,将他们当成朋友对待,对他们表示尊重,构建了良好的医患关系。虽然李教授说其擅长的伤寒论在医院中对应的是内分泌科,但由于李教授的大名,不少疑难杂症的病人也慕名而来,这类病人往往因寻医问药无果,内心烦躁不已,在就诊时会和李教授说很多自己的烦恼,李教授会不厌其烦的开导、宽慰他们,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与病人产生共情。李教授还与我们跟诊的同学们说:“很多得了肿瘤的病人,一提到医肿瘤医院或是其它地方就诊时,都会恐惧,但却十分乐意来我这里。”我想:这是因为李教授像太阳一般温暖了他们被病魔冻住的心吧。
跟诊中,有一位老病人开心的和教授分享自己的女儿刚生了一对双胞胎,教授发自内心的祝贺她,还询问两位新生儿的情况,和学生们一起看双胞胎的照片,诊室内洋溢着笑声,如同一个分享快乐的大家庭。除此以外,李教授从不责备病人,都是用肯定和鼓励的语气去和病人说医嘱,病人如果未遵循上次的医嘱,李教授都是笑笑的去鼓励他们。
中医讲究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治疗,李教授重视人文关怀,用心去感受每一位病人的`心声,将自己的正能量传递给病人,“时常去治愈,时常去宽慰”。
二、重视回访、跟进病人的情况
一进诊室,就看到李教授带的研究生师兄师姐们的手上有很多翻的旧旧的本子,仔细一看,是病人情况的记录本,每位病人就诊时,师兄师姐们都能找到他们过往在李教授这里就诊时的情况,每一次病情的进展、用药、用药后回访的反馈,十分详尽。虽说医院有每一位病人的就诊记录,但与自己规整的仍相去甚远,这样不辞劳苦的整理临床资料,不仅是为了方便临床,也是一种临床研究,长期真实的记载,可以直观的反映病人病情的变化与疗效。都说中医是慢郎中,但慢郎中不代表就无效,就一个个长期的病例拿出来,就是中医疗效的证明。同时,李教授作为国内外伤寒学术的带头人,其病案具有十分高的学术价值,可供中医学子或临床医生们参考学习,一人辛苦,造福大众。
三、经方回归临床,实践检验真理
李教授在伤寒学术领域有十分高的成就,其课堂教学十分生动,切中要点,字字如金。跟诊后发现李教授的临床也十分厉害。跟诊时,我记录了一则医案,如下:梁姓男患者,52岁,由太太搀扶而来,2013年确诊为糖尿病,随后发现患脑萎缩,自患病以来,心烦,易纠结,走路不稳加重以致不敢走路,双膝无力,饮水易呛,畏寒,矢气较多,眠差,梦呓,二便不利,舌色淡红,苔粗糙,根部腻。据诉其患病前脑力活动较多,身居要职,其家人救病心切,每天给病人进补海参等补品。李教授接诊后建议病人不宜每日食海参,最好三日吃一次。因废物沉积到体内,要先泻后补方妥,教授由此开了两方:
1、桃仁、黄芪(重用45g)、桂枝、大黄、炙甘草、远志、石菖蒲、乌药、玉米须、干姜、附子(少量)
2、从厥阴论治,用乌梅丸加鹿角霜、龟板、砂仁、去人参用红参
方1用桂枝附子汤加减,桂枝附子汤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方中桂枝辛温,外可祛风散寒,内可温经通阳,通达气血;附子温经扶阳,散寒逐湿而止痛,又能助卫阳以固表;生姜、甘草、大枣辛甘发散,而调和营卫,助正托邪,使风湿之邪得以从外而解。乌梅丸治疗厥阴寒热错杂证,酸甘辛苦并用,酸甘化阴,辛甘化阳,既可以清上温下、辛开苦降,又能和胃疏肝、温阳泄热,以达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李教授对伤寒原文非常熟悉,能够按照病人情况进行六经辨证,用经方加减,药量精当,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短短的半天跟诊时间,我的收获颇多,李教授经常提起一位对她影响很深刻的儿科医生,让她如今温暖待病人,在我学医路刚始,李教授给我指引了一条路,那就是当一位有温度且医术高明的医生。
有人问我师承班你学到了什么?我思考了许久,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好,因为第一年学习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中医理论,技术和技能,那是说不完的手艺和自信。第二年我就感觉自己知道的很少,在知识的海洋面前,自己就是一个渺小的海鸥,无法深入汪洋的深处。第三年我又一次自信满满,因为我不仅仅是被知识震撼,更多的是师承的'影响,我们老师和师兄弟都影响了我,在老师一生的行医中,给学生讲让自己引以为傲的不是自己能医好多少人,而是他帮助了多少人,安慰了多少人,扶持了多少的中医。
我想说的是,学到了医德,学到了精神。有一首诗这样说:志士长医国,良医亦念民。不嫌南海远,独占上池春。瘴疠何多处,安危系此身。但令全活众,妻子任长贫。师承传身教,正德归子身。诗句出自元代诗人揭傒斯的《送人赴广州医官》。揭傒斯是元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揭傒斯的一位好友被朝廷派往广州南海县去当医官,揭傒斯听说南海长期流行着一种“瘴疠”传染病,由于缺医少药,老百姓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每年有不少人被此疾病夺去了生命。于是,揭傒斯奋笔写出了一首题为《送人赴广州医官》的诗,专门送给这位朋友。我在师承班看到的正是这位,被派往广州的医官,虽然时代不同,精神确实相同!在师承班常常看到这神交的勇士!所以我在这首诗后又加了一句,师承传身教,正德归子身,来表达我学习爱慕之心。
中医师承学习已有三年,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儿科学,妇科学,针灸学,伤寒论,黄帝内经等科目。特别是跟随卢敬新老师一对一学习,受益匪浅,可以说是醍醐灌顶。真是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若没有亲身跟着老师实践,很多书本知识无法在临床上使用。并且卢老师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告诉你如何临床运用。比如,老师讲道便秘治疗方法,过去在书本中学过五种以上方法,若是阳明腑实证就用大承气汤,若是寒湿阻滞肠道就用调胃承气加附子人参,若是气血不足引起便秘用黄龙汤,若是老年肾虚就用济川煎,等等,很多方剂,还要分清证型。
这次老师又给了一个新思路,说虽然要辨证论治,分清证型,但也可以从肝脾胃下手,从五行相生相克方法,简单又好用,用生白术、芍药、山药等基础加减方可化繁为简的根除疾病。我觉得老师给了我一个思路,无论什么疾病不能只看局部性和症状范围,要追溯本源,找到身体五行规矩,认识到本疾病的根源以及能抑制它的上一级脏腑。当然这几句话无法表达老师亲身指导的精髓。真是从内心里感恩。 卢老师从头部疾病一直往下讲,现在讲到了肠胃病,每一个疾病都给一到几个经验方剂,太感恩了,因为再好的方子,不如经验方剂。并且告诉你什么药便宜又好用,没有副作用,如何减轻患者痛苦,更能减轻患者负担。并且讲每一味中药它的特点和它的用量,在老师一生的经验中认识到一味中药克数不一样,自然临床运用就不同。
卢老师多次强调的就是药物如何使用,有毒性川乌,附子等如何运用,甚至不用,还能起到要达到的药效运用。老师用一生的经验,告诉我们怎样谨慎用药。 师承老师手把手传授的医术和技能,身传教的医风和医德,在以后的人生中就是我的双翼,使我翱翔天空,如虎添翼,成为注视前方的雄鹰,不惧风寒六淫,不困内惑七情,不惧瘀石险阻,复兴中医传承!
20xx年对我来说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年,但也是我行医生涯中特殊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我有幸被安排到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进行进修学习。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名师,学习了他们身上很多宝贵的经验。在这些老师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也对我的行医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正是我的师父,针灸科主任医师逯主任。
在跟随逯主任学习之前,不能融会贯通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当我跟随主任开始学习后,我才深刻理解到什么是中医,哪条是我该走的道路,如何才能让我之前学到的知识与我自身的实际相结合起来。逯主任的言传身教深深的影响了我,特别是他对于每个病例细致入微的分析,以及娓娓道来的'讲解,让我对于相关疾病的来龙去脉以及与其相类似的病症的诊断都有了深刻的了解。
逯主任身为针灸科的高年资主任医师,针灸自成一派。其从《黄帝内经》当中总结再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创出了命名为“微针强通法”的一套针法,对于治疗疼痛类的疾病具有神奇的疗效。在我跟诊过程中,已不止一次见到因腰痛无法正常行走,只能卧床不起的病人,第一次治疗后就自己走出了诊室;也曾见到因膝关节疼痛无法下蹲,无法正常上下楼的病人,第一次治疗后完成了深蹲以及自行上下楼梯;亦多见到多少因肩周炎无法正常上举上肢的病人,第一次治疗后可以正常活动自己的胳膊。不知已经有多少因疼痛缠身而痛苦多年的患者在主任这里获得了新生。
而主任把这些针法以及手法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我,不止我,还有跟着主任学习的其他学员。主任总是说:“古代中医的传承虽好,但总是有门派之别,容易失传,使很多好东西都遗失在历史长河当中。而真正的中医就应该拿出来让大家学习研究发展,这样才对中医有好处,对患者有益处。”
同时逯主任还是中医内科的主任医师,其对于内科诊断以及中药的把握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主任常常教导我们如何全面的诊治疾病,用药灵活。而且逯主任把他的这些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我们,让我们在中医这片一眼望不到头的汪洋大海之中点亮了一颗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在学习中医上,逯主任教导我们,主要是两个字,一是背,二是悟。背是基础,悟是拓展,中医发展几千年,每个人起始学到的东西都大同小异,而最后的成就却各有不同,就是在一个悟字上。所以我们在看古籍以及相关文献时,要多思考,勤思考,把思考养成一种习惯与乐趣。
经过半年的学习,我结束了在逯主任那儿的中医感悟之旅。回到工作单位,总结经验,应用于临床,门诊量与日俱增,让自己的临床技术得到了质的飞跃。
20xx年5月的上海,我偶然间看到张老师的公众号,被老师的文章吸引住,在加了微信后强烈希望能跟随老师学习中医。自此我开启了一段历时半年的学习之旅。
学习中医必须先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从第一课对中医发展的初级认知到最后十个病案的讲解认识,每一节课都能学到老师除教材外的临床实用干货。人体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应以全息的透视,从整体观来指引医者透过现象看根源。辨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方法有多种,我重点学习的是六经辨证,运用四诊八纲,对疾病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和用药施治。
有老师引路,中医之路走得顺畅多了太多。在开课考核前,单纯一个对“气”的理解就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可以有更透彻的理解。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和精气血神是宇宙观和生命学的互通,从认识宇宙到认识生命现象是在跟师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份收获。对专业院校教材的痴迷不悟到学习中知道了黄元御等各个大家的理论体系,这些都是学好中医的支柱。毋庸置疑,在一气周流的升降体系指导下,在中药法象的运用中才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医中药在人体这个小宇宙中的作用。
学习中医需要大量地阅读来提高认知疾病的能力,学习过程中得到了老师推送给我的很多好文章,包括病案和一些对用药有详细解析的文章,都是对提升学习高度有帮助的分享;同时老师也推荐了一些有益于学习的好书,为什么说“好”呢?因为是我需要的但自己又不易找到的知识体系。中医理论是我需要不断巩固的,各个流派里的精髓是帮助我提升的宝藏,虽然中医的难于我而言就是缺失了临床的实践,但我不惧怕,有了跟师经历,有老师作为我的'后盾,现在的我又开启了针灸学的课程,针灸不仅仅只是学会扎针,更多的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上辩证后再合理配穴,以达到最好的治病救人的目的。
我有强烈想学好中医的愿望,我会继续阅读更多的中医医案来加深和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努力成为梦想中自己!
我现在认清晰的让得,在跟师的第一天,我师父问我师承其实不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我师父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
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我师父又带着我游览了医承有道医馆,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承有道医馆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和我师父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会的理解上能事深展的了解,也自红正自一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二任何一间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
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医承有道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
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我师父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师父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在中医传承中,师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传统文化形式。作为中医学习者,我有幸能够得到一位优秀的中医师傅的指导和教诲。通过与师傅的交流和学习,我深刻领悟到师承的重要性,并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师傅是学习中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中医学是一门庞大而复杂的学问,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经验需要通过师傅的传授才能真正领会。师傅的丰富经验和独特见解,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医理论的内涵和实践的要点。通过与师傅的面对面交流,我不仅能够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能够借助师傅的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其次,师承过程中的学习是一种渐进的`过程。中医学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实践的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师傅通过一点一滴的教导和指导,引导我逐渐深入理解中医的核心理念和治疗方法。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我学会了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辨证施治,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调整。这种渐进的学习过程让我逐渐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使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疾病和病情变化。
此外,师傅还教会了我谦逊和敬畏的态度。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即使在师承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也只是冰山一角。师傅不仅教会我怀有一颗虚怀之心,善于倾听和学习他人的意见,也教导我对中医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怀有敬畏之心。这种谦逊和敬畏的态度让我能够保持对中医学问的持续学习和不断追求。
总之,通过师承跟师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师傅的重要性,领悟到学习中医需要渐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怀有谦逊和敬畏之心的态度。师承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珍贵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经验。我将一直怀揣着对师傅的感激之情,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将中医传统智慧发扬光大。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中医被视为一种精妙的艺术,它融合了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我之所以选择中医师承,是因为我深感中医对维护和改善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感敬仰。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中医的独特之处。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病的方法,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中医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人的身体内环境的和谐关系,这种宏观的角度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我的学习过程是充满挑战的,但是当我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更深一层时,所有的努力都变得值得。我学习了许多基础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如脉诊、推拿、针灸等,也逐渐理解了中医的哲学理念。我对中医的敬仰之情,犹如江流连于山峰之间,无比深沉。
最重要的是,我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学习能力。在我眼中,每一个复杂的病例都是一次深入理解人体、生命的奥秘的机会。每一次操作都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次思考都是对知识的渴望。
总的来说,中医师承的学习过程既艰难又充实,它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医,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潜力。我深信,这种学习经历将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期待未来能将我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同时也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我所学习的中医知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作为一名热爱中医文化的年轻人,有幸在去年冬天参加了中医师承班,通过学习中医理论和亲身实践,对中医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参加中医师承班,是我学习中医的起点。在这个班级里,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以及临床实践技巧,如望闻问切等。通过学习和交流,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喜欢上了这个独特的医学体系。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中医理论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晦涩难懂,反而,我觉得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智慧。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经络气血的循环流动,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同时,我也逐渐认识到,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教会我们用更加平和、自然的方式去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中医师承班的学习,我不仅学到了医学知识,还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中医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这对我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参加中医师承班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经历。通过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魅力和价值,也更加坚定了对中医的热爱和信仰。我深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医将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为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深入探究中医的博大精深,我如同一棵小树苗,在师父的精心培育下,逐渐领悟到中医的奥秘。
我的师承之路始于三年前。那时,我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到了一些中医知识,被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神奇的疗效所吸引。于是,我决定投身于中医行业。选择师父是学习中医的第一步,我通过朋友的介绍,结识了现在的师父。他不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对中医有着深厚的热爱和坚定的信仰。
师徒二人初见时,师父看着我,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空白的画布,等待我去描绘出属于我的中医世界。而我也怀揣着对中医的憧憬和热爱,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学习中医的过程并不容易。首先,中医的书籍对我来说犹如天书,许多理论难以理解。其次,临床实践也充满困难,病人病情的变化难以预料。然而,我坚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
在师徒二人的共同努力下,我逐渐掌握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如气血、阴阳、五行等。同时,我也学习了各种诊法,如望诊、闻诊、问诊等。每一次看病,都像是一次考试,让我对自己的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验。在不断的失败和尝试中,我逐渐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回顾我的师承之路,我深感师父的教诲对我影响深远。他不仅教会了我中医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将我所学到的中医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和快乐。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中医的理念,传承中医的精神,就一定能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总结我的学习心得,我领悟到:一是中医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二是中医需要深刻的哲学思想,只有有了正确的哲学观,才能用中医的思维来解决问题;三是中医需要良好的心态,只有对中医有热爱,才能用心去传承。
面对未来的挑战,我将继续努力,坚持我的中医之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坚信,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对中医的热爱和信心,就一定能够在这个领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的中医师承学习之旅是一段充满了挑战、成长与收获的旅程。通过参与这一独特的学习模式,我不仅掌握了中医的基础知识,更加深入了解了中医文化的精髓和临床技能。
首先,我了解到中医不仅仅是看病,而是一种全面的健康管理理念。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步接触并理解了阴阳五行、气血理论等深奥的中医哲学概念,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理论体系,更让我在面对病人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我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能。通过跟随老师学习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技法,我逐渐领悟到这些技法背后的原理和技巧。在面对模型人时,我更加自信地运用所学知识,成功地为模型人实施了针灸治疗。
最后,我认识到中医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成长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不断遇到难题,但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我逐渐克服了这些难题,并在其中获得了成就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医者仁心”的内涵。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病的方法,更是一种关爱生命、关注人类健康与疾病的人文精神。我坚信,通过我的努力,我可以将中医的智慧传承下去,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和福祉。
总之,我的中医师承学习之旅是一次宝贵的学习体验。通过这一旅程,我不仅掌握了中医知识和技能,更加深了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我深感中医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传承中医的决心。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