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资讯内容

医学资讯内容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资讯内容 >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海淀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的通知

中医师承专长 2024-10-07 18:04 1


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

  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关于海淀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月16日

  关于海淀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和对中关村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区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以首善标准扎实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圆满完成全国“两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高质量开展“十四五”中期评估,以办理201位代表联合提出的“加快复工复产,实现稳就业稳增长,推进海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议案为契机举全区之力谋划推动万亿新起点下可持续发展新路径,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就业物价总体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支撑和引领首都发展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彰显。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全市占比超四分之一;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5%,较好完成了区第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事业均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连续三年获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第一。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全面推进

  聚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高地。服务保障两个国家实验室快速入轨,重组后全国重点实验室53家,约占全国19%。加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和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创新发展,产生“悟道”系列大模型、新一代256核高性能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Quafu(夸父)”、长安链测试版本等重大成果。服务支持驻区高校院所创新发展,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在非平衡态物理领域通过“半导体黑磷的超快瞬时能带调控”的重大科学发现奠定未来材料科学的坚实基础,在再生医学领域通过“人体细胞化学重编程方法”解决了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发展的底层技术问题。发布10个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专项,分三批支持82个项目、涉及资金亿元。

  创新生态系统加速优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发布关于支持中关村科学城标准创新发展的措施,2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验收。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24条措施基本落地见效;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惠及企业万户,减免1453亿元;5家高校院所的200余件科技成果通过“先使用后付费”落地。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建设,“海英人才”新支持90名高精尖产业领域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发展,“薪火共燃”计划新培养119名优秀科创企业创始人、高管,新设企业博士后工作分站19家,支持小米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3家高精尖产业人才服务站,中关村国际人才服务功能区揭牌,人才引育留用能力不断提升。创业孵化服务持续迭代升级,面向十大底层技术领域,支持区内179家各类创业孵化机构积极链接全球网络、“超前孵化”原始创新成果、专注“投资+孵化”、搭建共性技术平台,形成了覆盖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加速期等全生命周期的全链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通过北航、清华等5家概念验证中心新增转化落地项目52个,完成验证11个。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实现3550亿元,增长5%,占全市40%。知识产权服务不断升级,设立7个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大厅工作站,挂牌“中关村科学城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推进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建设,4家企业和3个园区成为市级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基地。预计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万件、PCT专利申请量5000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410件,为全市水平的3倍。

  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持续巩固。加快政策创新探索,制定促进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从数字贸易化、贸易数字化、数字贸易服务、数字贸易标准四方面高标准建设数字贸易港。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北京市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开建,一期500P(FP16稠密)算力正式上线,将为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高质量、普惠、开放的公共算力服务。数字产业化步伐加快,微芯研究院获批牵头建设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文心一言”“智谱清言”等13个大模型产品通过备案正式上线,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平台企业加快硬科技转型,腾讯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美团投资半导体、无人配送车、叉车机器人,入选国家典型投资案例。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区GDP的三分之二,其中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超五成。

  专栏1:2023年海淀区13个已备案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及特点

  高精尖产业迭代引领发展。持续加强政策引导,分领域逐一梳理产业图谱,出台促进人工智能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等政策,积极打造细分领域产业生态。支持区内重点企业在关键创新链产业链当链主,启动建设平方公里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核心区,推动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试点,支持开源芯片研究院发布第二代“香山”开源高性能处理器核并推进规模化商用,搭建集成电路、机器人、医药健康等领域公共技术平台,通过智友研究院、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落地一批人形机器人新兴企业,鼓励空天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和场景应用,引入蚂蚁集团创新科技总部等一批聚焦数字金融关键技术创新的金融科技企业,增强各产业的主导力和贡献度。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推动园区运营主体向“空间+服务+投资”转型,东升科技园二期、中电建科技创新产业园等完工项目为我区新增产业空间130万平方米;通过“村地区管”“企地区管”实现空间资源盘活和土地房产高效利用。强化资本对产业撬动作用,成功落地全国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为“智谱AI”等科技项目提供长期资本融资;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累计支持项目50个,投资金额亿元;设立“海淀科学家基金系”,总规模亿元,围绕海淀区域支持各类优质科技项目267个,总出资额超过亿元,推动我区在大信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细分领域实现引领发展。

  专栏2:海淀区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实施方案

  (二)着力扩内需稳增长,经济“压舱石”地位更加巩固

  投资拉动提质增效。加密压实投资调度,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全年开复工项目705个,面积246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压茬推进的49项市区重大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20项“3个100”市重点工程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超1200亿元。投资要素全方面保障,新增地方政府债券亿元,支出进度100%;完成77个项目、公顷土地供应(其中经营性土地公顷);全市首创开展政府主导的项目投融资批量对接,意向融资亿元,落地7个项目亿元。政府投资效能提升,安排政府投资建设项目208个、区级资金亿元;全面推进政府投资尾款项目结项,362个项目完成结决算,剩余项目压减至98个;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落实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各环节责任。

  专栏3:2023年海淀区政府投资项目进展表

  消费供给品质持续提高。着力增加高品质商业空间供给,西三旗万象汇、五棵松万达广场开业运营,新增商业面积44万平方米;中关村广场开工建设,当代商城启动升级改造。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引入全国及区域首店、旗舰店、创新概念店93家;利用小米产业园、中关村壹号等全球首发中心,依托“硬科技嘉年华”等品牌活动,打造智能科技产品首发首秀平台,扩大智能电子产品消费。提升数字消费能级,通过数字艺术展、电竞游戏直播等带动相关产业消费,推动直播电商业态创新发展,培育优质消费品牌。着力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拓展消费承载空间,新建49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40个便民商业网点,入选第三批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实现2838亿元,同比增长。

  全力稳定外资外贸。举办“智投海淀·领航未来”国际投资推介会、北京海淀—中东投融资对接会,推动国内外顶级投资机构与中关村高科技企业洽谈;派出招商引资团组,组织企业参加服贸会、进博会、美国消费电子展等各类展会,搭建海淀科创企业与优质国际资本对接平台。推动英特尔、理光软件、小马慧行等企业认定为北京市外资研发中心和总部,全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总部达到31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49家,实际利用外资预计亿美元,全市排名第一。出台出国考察和国际物流专项助企纾困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预计实现出口额1310亿元,占全市。

  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北交所海淀服务基地,在东升园等3个园区挂牌服务企业上市发展培育基地;新增12家上市企业,全区上市企业总数达266家,蝉联全国地级市(区)之首。深入推进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落地科技人才贷、认股权贷、并购贷等全国首批科技信贷产品创新试点251笔、融资总额亿元。加强创投机构引进和集聚,全区私募股权、创业投资机构达539家、占全市23%,450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披露融资金额亿元,是深圳南山区倍;支持北京区域性股权市场试点运营私募股权基金份额转让平台,拓宽基金退出渠道,平台已累计完成基金份额转让交易52单、交易金额亿元。持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财金协同平台共帮助2074家中小微企业解决3299笔、亿元贷款融资需求,为967家中小微企业发放财金协同助企专项行动补贴1997万元。

  (三)着力优化城市功能,促进区域生态宜居发展

  规划落地实施步伐加快。坚持规划引领,推动街区控规批复,西北旺0411街区等13个街区控规获批,保障一批重点科创项目和“一镇一园”集体产业项目落地。加快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及落地实施,朱房四街地块实施方案获批,四季青镇、海淀镇2个镇域规划综合实施方案以及城建集团、金隅集团全区自有用地统筹等5个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完成,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沿线街区控规编制全面推进。

  北区产城融合加速推进。北部开发建设全面提速,安排正式项目162项,全年开复工面积439万平方米、竣工(完工)面积134万平方米。产业布局力度加大,温泉科技园三期、永丰TOD等项目开工,永丰数字科技中心、环保园D区驭智等在建产业项目顺利实施。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中关村三小大牛坊校区开园办学,亮甲店九年一贯制学校及幼儿园开工建设,北部医疗中心、苏家坨中心医院和土井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路网不断加密,上庄路北段一期项目开放通行,辛店西一路、辛店西二路及随路管线建设完成。区域职住平衡需求有效补充,华润幸福里、京投岚山、瑞泽家园等住宅项目竣工交付。

  三山五园地区品质进一步提升。严格落实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试运行、三山五园艺术中心竣工备展。完成中央党校西侧、六郎庄公园(一期)、一亩园、西水磨、挂甲屯等5处绿化工程建设,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一期、“清河之洲”(树村段)滨水绿廊建成开放,三山五园历史风貌逐步恢复。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任务完成;首批公示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清华园车站旧址正式对外开放,开发推广“进京赶考路”红色精品旅游线路。

  南部城市更新全面推动。统筹推进实施85个城市更新项目,建筑面积约368万平方米;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龙徽1910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园,四季青生命科技园竣工,电科十五所园区改造完成,中关村广场、鼎好大厦B座启动更新改造。探索多个改造主体“统一规划、用地整合、成本分摊、效益共享”的片区融合更新模式,形成整体改造、规模连片效应,14个项目纳入市级储备库,9个项目扎实推进。探索小片平房区改造实施路径,深入开展政策研究,全面摸底373处小片平房。

  专栏4:2023年海淀区城市更新项目表

  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新态势。启动13个村庄拆迁腾退,已完成9个,剩余4个即将完成,为壮大集体经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有力支撑。稳妥破解城乡发展难题,解决了清河片区积水内涝、西北旺新村农民逾期未安置、北大科技园等长期制约地区发展、影响居居切身利益的一批历史遗留难题。推动保留村供排水治理,雨污管线建设和供水管线更新全部完成,农村地区雨污合流问题基本解决;9个保留村美丽乡村工程完工,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出台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行动方案,启动翠湖二期10万平方米智能连栋温室建设项目,推进2个市级育种联合攻关项目实施,助力全市农业中关村建设。

  道路交通体系不断优化。轨道交通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新增轨道通车里程公里,昌平线南延清河至西土城段、16号线苏州街站和二里沟站、17号线北段开通运营,地铁12号线海淀段主体结构完工,13号线马连洼站等4座新建车站及区间主体结构施工加快推进、首个盾构隧道后厂村站至新龙泽站双线贯通。城市路网不断加密,安宁庄北路等4条道路建成通车,新增道路通车里程公里;打通巨山路、门头村路等5条断头路,完成万平方米道路大中修养护任务。绿色出行水平持续提升,完成80公里道路慢行系统提升,调整优化18条公交线路、增设公交站点30处,在玉泉小学等7所学校开通9条通学公交试运营路线;完成16条代建道路移交接养,已建成规划城市道路实现“能接尽接”;持续开展共享单车秩序治理,实现全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电子围栏监测全覆盖。强化“学医景商”周边交通综合治理,完成大牛坊路、白家疃路、东北旺路等5项疏堵工程,优化提升18个节点交通组织。挖潜停车位5051个,新增有偿错时共享停车位2579个。稳步推进违规电动三四轮车治理,淘汰处置个人车辆共计万辆,治理成效位于全市前列。

  市容环境持续整治提升。积极推进重点区域和重要通道沿线环境整治专项工作,治理完成2345处城市家具、2135处“骑沿井”“凸出井”,拆除各类护栏公里。完成50处桥下空间整治任务,以西苑桥、万泉河桥为试点,积极打造桥下空间精细化整治海淀样板。启动新三年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行动,超额完成145条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12条道路及55条背街小巷架空线入地工程完成新建管道铺设,18条道路实现撤缆拔杆。扎实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拆除违法建设万平方米、腾退土地公顷,分别为年度目标的、,向“无违法建设区”进一步迈进;“揭网见绿”公顷、“留白增绿”公顷,分别为年度任务的和;139处围挡治理任务全部完成。持续开展人防工程地下空间整治提升工作,打造了东升镇马坊社区防空防灾宣传体验馆等六处人防工程再利用项目。

  “美丽海淀”建设取得实效。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研究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大能源管理和新能源推广力度,加快构建区域绿色低碳经济体系。强化大气污染防治,1—11月,细颗粒物月均浓度3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77天,均居城六区首位;降尘量吨/平方公里·月,优于年度考核要求。深入推进“水清岸绿”行动计划,实施13个水系连通项目,五一渠生态治理工程等21个项目如期完成,治理河道公里、建设滨水慢行走廊公里;8个地表水考核断面达标率为100%,优良水体比例为,优于市政府考核要求。土壤环境总体安全,全区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新建绿道公里,完成三山五园绿道与昆玉河、西四环路等重点区域绿道贯通和上地绿廊连通。国家森林城市指标全部达标,建成开放公园12处,完成4个城区郊野公园设施提升改造、12处小微绿地和13处造林及公园绿地建设;新增改造林地、绿地公顷,全区森林面积达万公顷。

  (四)抓改革促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区域发展新优势加快构建

  “两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强化制度集成创新,制定“两区”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印发海淀组团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升级打造“两区”建设版。作为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中关村综保区正式获批,主要设施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拟入区项目60个、预计投资金额亿元、进出口规模约15亿美元,已签约11个;制定“信息化围网”建设方案;组织16场中关村综保区政策宣讲活动,惠及企业两千余家。首批招募5家“两区”建设创新发展投资伙伴,新增“两区”入库项目830个,投资额1293亿元。新增25项、累计65项制度创新案例,“科研机构全流程管理服务模式”和“探索构建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入选北京市第三批“两区”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案例。

  专栏5:海淀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

  发展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三城一区”融合发展,制定“促进联盟”工作方案;支持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三城一区”创新主体提供专利快速预审、确权、维权“一站式”服务。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设,1205户企业落地城市副中心。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支持科技龙头企业深度参与雄安新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统筹推进京津冀合作,支持38家企业申请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资金,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累计立项实施项目208项、培育企业118家;辖区三级医院与津冀地区10余家医院开展技术合作、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结对帮扶门头沟区王平镇、妙峰山镇,全力支援受灾地区恢复重建;推动“海延结对协作”重点任务有序开展;支持内蒙古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善。持续优化政务服务,落地首个大型活动“一件事”;实现土地交付和不动产登记“一站式”办理;上线40个行业“一业一证”改革,申报材料精简40%以上,办理时限缩短60%以上;推进“6+4”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推动7个市级试点场景以及“凯迪拉克中心”“颐和园”2个区级自选场景综合监管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在全市率先将“证照联办”改革拓展至“个转企”领域、实现跨区迁入场景“证照联办”、完成企业住所标准化登记改革。持续推进数字政务建设,289类电子证照实现市区联调使用,区块链联盟成员增至29家,率先推出“区块链+公证”提效便民服务模式。持续强化企业“服务包”机制作用,累计办结各类企业诉求4068项,办结率达到;“服务包”企业在海淀区新成立控股或全资子公司133家、累计注册资本177亿元,新落地超千万元大型投资项目35个、总金额156亿元。全区新设企业万户,占全市。获评全国首批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第四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实施项目审批流程再造,推进“区域评估”“承诺制”改革,服务保障企业投资项目主体“拿地”180天内实质性开工;推进施工准备函审批改革,“土护降”先行手续办理总量全市第一,为企业有效节约工期4到6个月。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进一步健全国资监管制度体系,加快企业非主业项目和劣势企业清理退出,更加聚焦主业,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功能进一步提升。组建成立国防动员委员会,国防动员工作制度和机制不断健全。持续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跨部门、分领域的支出政策绩效评价,逐步建立行业定额标准与财政支出标准相一致的标准体系,推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街镇全覆盖,区级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全市第一。

  (五)抓紧抓实民生实事,着力提高居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新增5560个中小学学位,普惠性学前学位3150个。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新增教育集团7个、累计42个,40余所学校新加入优质学校教育集团,集团校在区属公办中小学校中占比超92%。积极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维度32项指标全部达标。持续推进“双减”工作;继续实施“成长中的教育家”工程。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健全工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推进家校社共育。

  健康海淀建设取得新成效。聚力攻坚医改堵点,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搭建具有海淀特色的“医、政、企、研、校”五维一体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合作平台,启动研究型医院和研究型病房建设。启动新一轮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持续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统筹全区资源提升儿科服务能力,有效应对秋冬季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高峰。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有序就医模式。大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遴选建设6个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和20个中医阁。构建国家卫生区建设长效机制,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区复审;实施智慧卫生“一中心、多平台”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属医院数据互联互通基本实现。进一步织密院前急救服务网络,院前急救工作站达50个,平均反应时间缩短至11分钟左右,储备院前急救应急车组144个,呼叫满足率提升至10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持续提升,931名全科医生共组建831支家庭医生团队,签约130万人,其中重点人群签约万人、签约率90%,为签约居民提供上门服务万人次、转诊万人次。推进智慧医保建设,37家医院实现“先诊疗后付费” 医保结算新模式,新增84家开通医保结算服务的定点零售药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稳步推进,53家医院支持异地住院直接结算,336家医院支持异地门诊直接结算。优化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新建室外健身活动场地17处、全民健身器材388件,更新全民健身器材1856件。

  专栏6:2023年秋冬季基层医疗机构儿童呼吸道疾病诊治主要举措

  用心服务“小小孩”“老老人”。“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获批。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托位数已达4925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全面启动国家儿童友好型城市试点申报工作,海淀区儿童福利院和5家街镇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持续完善,运营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设施9处,新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20家,新增备案养老助餐点74家,养老家庭照护服务床位达张,完成年度适老化改造2649户;启动开展“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创建工作,新增建设4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率达100%,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率达100%。区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落地试运行,“智慧养老”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扩大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民生兜底保障持续增强。充分用好市区促进就业政策,拨付市区促进就业资金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亿元,新增创业带动就业岗位万个;开展专项招聘活动219场,提供就业岗位万个;帮助万名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促进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海淀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全年发放城乡低保金、低收入人员生活补助、特困供养经费及临时救助金共计亿元,全区29个街镇均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开工9588套、竣工6175套,配租人才公租房982套。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全年新开工78个小区,完工53个小区,“十四五”以来累计完工63个小区、万平方米;完成全市首个央地混合产权骚子营4号院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项目;交大东路58号院、中关村东区等5个危旧楼改建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出台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指导意见,新开工286部、完工205部,完成750部隐患电梯治理。

  专栏7:关于央地混合产权老旧小区改造相关问题

  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新增文明实践基地9家,打造一所一品特色文明实践阵地,推出“文艺思政课”“爱在海淀”等创新品牌。持续深化创新理论学习,开展“生动实践面对面 高校师生进基层”等特色宣讲活动近2000场,受众达100余万人次。高质量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迎检,11个新建公共文化设施落地,社会化合作方式运营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达49个。加强海淀题材文艺精品创作,舞剧《遥远的地方》开启全国巡演,《曹雪芹》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终评。创新文化惠民形式,高质量举办2023“海之春”新春文化季、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中关村音乐季等系列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演出活动万场、观众超2746万人次,带动提升区域文化活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18所中小学校和18个社区持续开展非遗进社区教学活动。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向好,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营业收入预计万亿元,增长17%,占全市56%。

  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加快推进接诉即办机制改革,深入开展“每月一题”“每月一案”,将接诉即办与“城市大脑”有机融合,推进“零诉小区”创建,市级考核排名大幅攀升,成为全国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试点“合格城市”。持续推进两个“关键小事”,垃圾收运处一体化模式更加完善,完成280个垃圾分类示范社区(村)创建;强化建筑垃圾源头治理,加大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应用推广力度;区-街镇-社区三级物业管理体系持续发挥作用,实现物业项目“晒服务标准、晒收费标准”100%全覆盖,完成居住小区万处小区环境问题治理,创建市级美好家园2处、评选住宅年度优秀物业项目319个。科学调整社区布局及规模,社区增至618个,动态调整社区工作任务,减负成效明显。

  城市安全发展韧性不断提升。依托“气象大脑”“水务大脑”等智慧管理平台,科技赋能防汛防灾,较好地应对了“23·7”特大暴雨,有序做好灾后重建工作。汲取“4·18”火灾教训,开展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推动安全生产工作清单化、有留痕、可追溯,“企安安”部门检查隐患整改率100%。落实地方金融监管责任,完善对预付资金全覆盖监管,严格防范并持续化解网贷、私募、资管、非法集资等领域金融风险,年内共清理整顿各领域风险企业107家。分批次推进老旧小区市政管线改造,提升城市和社区安全韧性。持续完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累计36处、246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全面做好退役军人权益保护,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高标准完成;推动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妇女儿童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全面发展残疾人事业,启动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创建。档案史志、民族、宗教、侨务、对台、民防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新成效。

  在2023年计划安排的31项指标中,常住人口规模、地区生产总值等28项指标预计可以完成年初计划目标,有3项指标预计难以完成年初目标任务。其中,细颗粒物浓度预计值为31微克/立方米,主要受生产生活复苏、刚性排放强度大以及空气重污染等因素影响;技术合同成交额截至目前完成2975亿元、增长,全年预计5%左右,主要受技术合同审核标准趋严、工程技术类合同难以计入影响;自贸区企业收入1—9月实现亿元、增长,主要受批发零售业(占)收入大幅下降影响。

  过去一年,海淀区各项政策执行有力有效,经济社会大局总体平稳向好,区域创新和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这是在区委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结果。同时,也要客观清醒认识到,与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更高要求相比,区域发展道路上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国际贸易增速放缓,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加剧我区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外部压力。产业链供应链“脱钩断链”风险犹存,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卡脖子”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支撑产业升级的科技创新能力受到影响,为我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精尖产业集群和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带来挑战。二是经济发展动力尚需深度挖掘。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不足;经济发展面临挑战,社会预期偏弱,中小企业面临融资不足和市场不振双重压力;富集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还存在难点、堵点;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三是区域协调发展还有差距。京津冀之间、各区之间经济联系较弱,尚未形成区域间分工互补、上下游联动配套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区内北部地区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仍然较为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四是对标“七有”“五性”,民生保障仍需加大力度。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资源存量供需匹配不协调与增量发展不足并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模式,抓实抓细见成效。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做好各项工作至关重要。虽然发展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影响,但有利因素也正在不断积累。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为我们因势利导、抢占未来产业风口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内循环”新动力正在形成,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带、产业链成为未来最大“结构性潜能”,为我们深入融入京津冀经济圈、拓展发展新空间提供了经济借鉴。国家层面围绕新型工业化、服务业扩大开放、民营经济发展等不断出台措施,提振各方信心;从区域自身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涌现重大创新成果,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优势产业保持较好发展势头,高品质产业空间加快释放;“两区”建设加快推进,营商环境优势更加突出。诸多有利条件为推动区域发展稳中有进向下一个万亿进发奠定基础。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区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依照市委对海淀“三个走在最前头”的要求,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路径,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在“五子”联动中找准定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奋力当好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为北京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马当先、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主要指标

  经济发展方面。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安排6%左右,统筹考虑与行业发展趋势和现行支撑条件相匹配,与“十四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努力保持高于全国与全市平均水平优势,有效支撑就业、居民收入等重要民生目标。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劳动生产率达到44万元/人左右。

  科技创新方面。园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PCT专利申请量达5000件左右。

  生态环境方面。进一步统筹好人口、资源和环境,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万人以内。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达到市级要求。

  民生保障方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人以上;每千名常住人口养老床位数达6张;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9%以上。

  三、实现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坚持优结构和扩内需协同发力,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1)做强大信息产业,实现人工智能占先发展,服务建设北京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高标准建设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2)全力推动京能、电信等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建设,引导高质量中文数据开放共享。(3)形成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大、带动性广的“大模型+”应用场景,推动大模型成为赋能新型工业化和千行百业的新引擎。(4)积极争取标杆性示范训练场等国家级重大平台和项目落地。(5)围绕新型架构芯片、脑智能等方向,加强颠覆性技术路线布局,构建人工智能全栈技术体系。(6)推动国产人工智能芯片研发攻关,开展大模型数据流通监管沙盒试点。(7)建设北京人工智能人才特区。

  巩固现代化产业创新发展优势。(1)发布医药健康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创新药发展,加快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深入推进医药健康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用好创新孵化加速平台。(2)围绕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业软件产业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出台机器人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布局人形机器人实验室和共享制造平台,筹办机器人大赛;做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支持全流程芯片设计和按需定制;支持自动驾驶、智能网联、车路协同、交通大模型等应用场景落地,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3)布局未来产业。设立量子孵化器,推动量子院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实与空天院战略合作,开展手机直连卫星、宽范围电推进技术、星间激光通信等新技术攻关,进一步完善空天产业集聚区。(4)重点推动氢能和储能产业园区规划,完成2座加氢站改建或扩建工作,开展底层技术揭榜挂帅攻关。(5)持续迭代区块链先进算力实验室平台技术水平,推进长安链在更多行业和区域应用;研究6G技术标准,支持中关村泛联研究院等联合搭建6G共性技术平台。

  提升产业专业化服务水平。(1)健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助推形成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龙头企业、领军企业。支持平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底层技术创新企业、独角兽企业在关键创新链产业链当“链主”。(2)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鼓励各类养老金、保险资金、银行理财子公司等长期资本设立或参股支持海淀区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创业投资基金。(3)锚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提升园区服务。制定高品质园区建设支持政策,做强做精园区“创新、金融、政策、生活”全链条服务的产业生态。(4)围绕智慧医疗、智慧养老、节能环保、应急保障、智慧化场馆、综保区等领域,持续推动科技应用场景建设。(5)举办中关村科学城科创大赛,支持赛事路演、新技术新产品发布、技术交易、产业对接等创新创业活动。(6)做好企业上市服务,推动区域上市公司总数突破280家。探索建立港交所、新加坡交易所企业上市发展培育基地,鼓励有条件的科创企业“走出去”登陆国际资本市场,提升资本市场“海淀板块”国际影响力。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1)聚焦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在智慧城市、交通设施、高精尖产业等新基建方面加大项目开工和谋划储备力度。(2)持续增加高品质产业承载空间,加快常青互联网金融产业园等高精尖产业项目建设,压茬推动永丰数字科技中心二期等重大项目开工。(3)发挥政府投资引导放大效应,推动一批引领带动性强、综合效益高的道路、电力、5G基站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4)积极促进民间投资,建立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优化民间投资项目融资支持和要素保障。加大向民间资本推介重点领域项目力度,以优质示范项目激发社会投资活力。(5)加快翠湖B、永丰K、永丰新H等土地入市土地供应,全年力争实现商品住宅供地万平方米。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1)加快商业综合体建设和传统商圈改造,加快推动当代商城、世纪金源购物中心改造,全力推动西北旺万象汇、中粮大悦城建成投用;深入开展商圈交通综合治理集中行动。(2)优化生活服务业网点布局,新建5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持续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3)持续点亮夜间消费。继续打造华熙 LIVE中关村、上地、五道口等重点商圈和特色街区,繁荣富有海淀特色的夜间经济。开展消费节、美食节、汽车体验会等大型促消费活动,促进消费市场繁荣发展。(4)持续孵化新消费品牌,引进国内外品牌首店,引入培育米其林、黑珍珠等高品质餐饮。(5)加强元宇宙等数字消费内容供给;做强“硬科技嘉年华”特色消费活动品牌,打造“数字+”消费品牌矩阵。(6)围绕三山五园、科技研学、红色旅游等,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体系,加快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发展。(7)聚焦重点商业综合体,治理预付式消费难题,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二)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驱动,促进产学研多元创新主体高水平互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1)支持驻区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助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2)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制定与高校院所等机构对接服务办法,搭建校地合作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及链上企业打造创新联合体,健全产学研协同机制。(3)办好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巩固拓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果,全面推进优化教育优质均衡布局工程,新增中小学学位8000个。坚持“五育”并举,深化“双减”工作。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继续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源头供给。(1)持续做好国家实验室等重要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服务保障,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2)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深化“揭榜挂帅”机制支持多元主体开展通用底层技术布局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探索“从0到1”的基础研究标杆技术。(3)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科教融合、校城融合、产教融合,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4)加快中关村科学城软件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基础软件前沿技术研发与应用,打造示范标杆项目。

  积极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1)落实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方案,持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2)用好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战略力量,发挥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作用,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和团队。(3)聚焦大信息、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推动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融合,加大创新主体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支持力度。(4)强化人才会客厅、高精尖产业人才服务站等人才阵地建设,优化外籍人才“一站式”服务。(5)做强做优“薪火共燃”、“海LINK”计划等人才引育品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扎根海淀的优秀企业家。(6)支持领军企业、高成长企业和前沿科技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园区分站或创新实践基地。

  着力优化创新生态。(1)加快《海淀区支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政策体系落地实施,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2)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硬科技创业,以标杆孵化器为抓手引导孵化器升级发展。构建“项目入口-孵化器-加速器-上市企业”多层次接力式培育链条,提升科技园区、孵化加速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大中小企业融通平台运营能力及对在孵企业培育能力。聚焦下一代芯片、原创新药、合成生物学等新兴未来产业领域打造“超前孵化”。推动构建面向全球的开放孵化新格局,提高海淀科技项目国际发展水平。(3)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提升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水平。(4)加快创业投资中心建设,优化股权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集聚引进机制,吸引更多境内外头部投资机构落地。

  (三)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引领,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规划引领,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发展环境,高标准服务保障新时代首都发展。

  大力提升“四个服务”和区域协同发展水平。(1)全力抓好重点地区安全管控,做好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强化城市安全运行,营造安全优良政务环境。(2)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支持区内各类产业联盟、协会等社会组织,搭建专业领域对接平台,探索打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协同联动格局。(3)研究建立区域融合发展机制,在“三城一区”、京津冀更大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布局产业链条,深度融入京津冀都市圈。(4)扎实推动对口支援合作,助力结对地区不断巩固乡村振兴成果。

  加快推动规划编制实施。(1)扎实做好中关村科学城北区0116等街区控规编制报批,启动北区第三个中长期开发实施方案编制,推动公服配套设施先行建设。(2)编制实施三山五园地区整体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深入研究香山地区行动计划,全面提升三山五园地区功能品质。(3)深化京张沿线等9个街区更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成果,以高品质公共空间带动南部区域整体更新。(4)充分发挥街镇责任规划师作用,加快推进4个已获批规划综合实施方案落地。(5)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

  加快推动城市化进程。(1)稳妥推进剩余村庄宅基地腾退;建成温泉F地块安置房,开工建设温泉白家疃、永丰K地块、六里屯剩余地块等安置房项目,推动在安置房小区中设计布局新市民居住空间。(2)完善北区城市功能,实现北部医疗中心、苏家坨中心医院、亮甲店九年一贯制学校等教育、医疗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完工,加速推进温泉水厂主体结构施工,推进永丰、土井等12个变电站建设。(3)创新24个保留村治理模式,加快村庄综合整治,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加快推动城市更新。(1)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对明确政府投资的小片平房纳入政府投资计划,首批启动实施21处;研究启动五环以内城中村改造实施路径。(2)进一步梳理老旧楼宇、厂房园区等空间资源,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全面实施片区融合更新,加快推动首批任务落地见效。(3)加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新开工170个小区、万平方米,完工76个、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央地混合产权老旧小区改造和中关村东区改造工作。(4)加快老楼加装电梯,探索成立区级加装电梯服务中心。

  持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1)优化城市大脑机制,升级迭代数字底座,驱动大模型和智能应用落地。(2)扎实推动“疏整促”专项行动,进一步巩固基本无违建区创建成果,推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与街区更新相融合,统筹做好铁路沿线环境整治、重点村综合整治、桥下空间整治等重点任务,继续开展城市家具治理,持续推进护栏、围挡优化撤除管理,继续开展人防工程再利用,进一步打造开放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加强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等综合整治,确保问题“动态清零”。(3)推进垃圾“全链条”综合整治,优化分类投放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垃圾回收体系。加快垃圾处理终端设施建设,力争大工村建筑垃圾循环利用项目投产运行,加快六里屯风险防控和再利用项目建设。(4)巩固提升物业管理长效机制,深化居住小区环境治理和物业服务提升,发挥“社区伙伴行动计划”示范效应,不断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

  推动交通体系优化取得新成效。(1)积极推进骨干路网建设,新增道路通车里程8公里;保障12号线建成通车,新增轨道通车里程11公里。(2)着力提升交通出行品质,打通2条“断头路”,完成30万平方米道路大中修。(3)加大慢行系统建设和治理力度,规范共享单车管理,构建绿色安全智慧交通出行体系。(4)全力保障试点通学公交运行平稳有序,扩大试点校范围。(5)持续推进停车位“错时共享”,新增停车位5000个。

  (四)坚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和扩大开放,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内生动力

  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深层次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推进“两区”建设取得更大突破。(1)全面实施“两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形成重点园区联动开放格局,提升“数智自贸”品牌显示度和影响力。研究谋划自贸试验区海淀组团与中关村综保区联动创新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四区叠加”政策效能。(2)搭建中关村综保区政策创新体系,试点实施信息化围网,确保顺利封关运营,打造科技创新型综保区“样板间”。(3)构建“政策支持+属地服务+园区特色服务”招商网络,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4)加大走出去和引进来力度,推动在国内外领先区域设立代表处,吸引国际头部企业在海淀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分支机构;用好高端展会平台和国际合作对接交流活动,助力企业开拓多元市场。(5)精心筹办、服务保障2024中关村论坛,加快把中关村论坛国家级平台打造成国际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吸引聚集更多标志性项目和国际化人才。

  着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1)进一步推进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改革,完善落实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实施方案。(2)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聚焦科技服务业和城市服务业,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提高资本运作效率,推动区属企业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3)推进财政管理改革,强化成本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4)抢抓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先机,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谋划“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打造“海淀服务”营商环境品牌。(1)坚持以市场评价和企业感受度为标准,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需求设计针对性政策措施,全力打造海淀营商环境升级版。(2)健全企业服务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包”制度,力争实现“服务包”企业新设控股和全资子公司50家,新落地大型投资项目15个。全年新设科技型企业万户。(3)优化区级“一网通办”平台功能,实现全区70%以上的政务服务业务数据落地区级平台。依托“京策”平台建设,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由“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4)巩固和深化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建设成效,推动标准创新政策落地实施,抓好各类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5)高质量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五)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建设美丽海淀。

  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1)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协同控制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加强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等重点领域治理,力争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稳中向好。(2)统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开展低碳园区、低碳楼宇、低碳校园等示范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3)深入实施“保优Ⅲ、消劣Ⅴ、强生态”行动,实现地表水质持续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地下水水质总体稳定。(4)加快实施“水清岸绿”计划,实施黑山扈沟滨河绿地提升工程等6个河道治理项目,推进玉泉水系与万泉河水系联通,提速北旱河滨水绿廊等水系治理项目,力争清河、永定河引水渠2个滨水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开工建设;推进风格渠、宏丰渠、友谊渠滨水慢行系统建设。(5)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控,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积极拓展绿色发展空间。(1)夯实城市绿色基底,完成8处城区公园绿地和10处小微绿地建设,实施香山南路东侧绿地和功德寺周边生态环境建设,新增绿化面积公顷。(2)开展12个小区、14条道路海绵化改造工程以及3处浅山区雨水利用工程。(3)编制海淀区花园城市建设规划,扎实开展花园城市建设试点,积极推动曙光街道花园城市示范街区建设,以京藏高速西侧为重点进行城市景观彩化提升。(4)探索引入优质企业参与公园共建共管,塑造地区公园文化品牌;开展露营、定向越野、科普认知等经营活动政策研究,提升林绿地复合性价值。(5)强化湿地资源监管,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深化落实“林长制”。积极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验收。

  (六)坚持民生无小事,进一步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将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兜牢就业救助民生保障底线。(1)出台新一轮促进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区域内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6万个,帮助万名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2)推进社会保险向新业态从业人员、外埠户籍、港澳台、外籍人员、城乡困难人员等群体精准扩面。(3)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力度,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弱有所扶”服务水平。(4)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1)研究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试点,向社区居民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健康服务等综合服务。(2)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国有资本投入养老基础设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建成运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20家,新增300张养老照护床位,新设70个养老助餐点,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3)推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多类型托育服务发展,到2024年底托位总数达到9512个,普惠托位占比达到30%。(4)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创建,打造一批儿童“微空间”、儿童友好型特色街区以及儿童友好校外实践基地等。(5)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新建室外健身场地31处,全民健身器材新建161件、更新2555件。(6)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持续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开工保障性住房2200套,竣工5000套;继续做好公租房配租工作,持续提高公租房备案家庭总体保障率。(7)健全基层医保服务网络。推动医保服务纳入街镇属地事项责任清单,积极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

  持续巩固健康海淀建设成果。(1)全面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项目,推动建立临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医教研用协同发展机制,开辟高新技术赋能公立医院发展新模式。(2)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均衡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快推进金隅科技园配套医院、中医院等项目建设。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新建迁址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少于4个。(3)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到“签而有约”,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4)智能化引领卫生健康事业,持续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发挥好“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作用,实现“无卡就医”“一码通行”,不断提升群众就医可及性。(5)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弘扬中医药文化。

  厚植城市文化底蕴。(1)充分挖掘释放红色文化、古都文化、创新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塑造城市精神品格,打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典范区。(2)拓展优化文化活动空间,全力推进海淀区第三图书馆对外开放,升级改造北部文化中心图书馆,聚焦重点区域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3)支持社会力量共建“博物馆之城”。筹建中关村“两弹一星”精神博物馆、曹雪芹博物馆及中关村演艺中心。(4)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建立海淀区文物资源数据库,实施元大都城墙遗址保护、摩诃庵修缮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项目。(5)搭建文化舞台,筹办大学生毕业展演季等活动,释放文化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6)培育文化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数字、生态融合发展,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大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1)进一步完善接诉即办机制,建立区级回访中心;坚持以“每月一题”为抓手,优化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用好党建引领“大家商量着办”,推动接诉即办由“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向“共商共治、不诉自办”逐步深化。(2)加快构建智慧城市运行体系,推动实现城市管理类问题视频巡查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赋能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3)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打造新型社区伙伴关系,引入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基层治理。(4)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四下基层”重要抓手,持续开展信访源头治理攻坚行动。(5)深化“海淀统战强基行动”。高标准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深化双拥共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确保城市安全稳定。(1)提升灾害防御能力。开展“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完善山洪灾害防御工程体系,加快推进南旱河、西玉河等蓄滞洪区建设,加紧腾退地质灾害隐患点人员,统筹推进重点片区、城区、村镇积水点问题治理。(2)以防范风险为主线,搭建经济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提升劳动关系治理能力;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3)强化应急管理及处置,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智能化、精细化、数字化水平;研究谋划 “平急两用”项目,做好应急能力储备。推动区级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扎实做好森林防火、防震减灾等工作。(4)出台国防动员工作三年行动方案;建设区级国防教育基地(展馆);吸纳新域新质企业参与国防动员工作。(5)实现对33大类食品抽检监测全覆盖,对大学、中小学和托幼机构食堂开展校园食品安全检查,持续织牢食品安全“防护网”。(6)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常态化开展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