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中医师承专长 2024-10-23 05:50 15
主要文件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阳泉市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城政发〔2021〕13号
二○二一年七月十二日
义井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及驻区各有关单位:
《阳泉市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此件公开发布)
阳泉市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阳泉市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阳泉市城区区委关于制定阳泉市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城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是全区人民共同遵守的行动纲领和共同愿景,是政府履职的重要依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省按照“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思路实现“转型出雏型”的关键期,是我市“重塑竞争新优势,倾力打造晋东区域中心城”的黄金期,也是我区聚力打造“四城一业”,建设晋东中心城“首善之区”的历史机遇期,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高速度发展,蹚出城区转型发展新路来。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寻常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城区经济在由“疲”转“兴”基础上呈现出持续向好的态势,全区“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达到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到12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到元。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二五”末的:调整为::85。
转型提质成效显著。到“十三五”末,高质量转型发展指标圆满完成。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产业投资占比达,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率、有研发机构企业占比率均超目标任务。贯彻“项目为王”理念,聚焦首位产业抓招引,优化营商环境强保障,累计实施项目263个,完成投资亿元。白羊墅光伏发电项目实现40兆瓦并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义井镇区域生态修复治理等项目顺利竣工,津澜智能仓储物联广场、“百味鲜”智能生鲜自提柜等项目竣工投产,智慧城区指挥中心、星光文化创意园等项目落地见效,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城南产城融合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等一批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开工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总部(楼宇)经济中心、智慧城市中心和文旅康养中心初具雏形。引进峥嵘智能、新晨阳光、众合科技、华拓电气、瑞雅工程等多家企业入驻大唐阳泉369云工厂孵化器,科技产业集聚区基本形成。多家现代服务企业相继入驻城区现代服务产业园区,服务产业集聚实现新突破。
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坚持“扬优势补短板、创特色守底线”的总体思路,在改革中深化,在深化中推进,各项改革相继落地。深入贯彻国发42号文件,国资国企改革破冰前行,消费新业态活力迸发,“专精特新”企业多领域“破零”。医疗集团完成重组,教育体制改革、监察体制改革、养老模式创新走在全市全省前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率先在全市与雄安新区企业合作,在全市首个同境外城市签署友好关系协议。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升级工程,实现规上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7项,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建成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器2家。大唐阳泉369云工厂被认定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山西众合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国家扶贫办“三专一平台”全省唯一备案企业。主动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协商签订政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创新引领作用持续增强。
城乡融合不断提速。全力破解多年来城建历史遗留问题,“两下两进两拆”专项整治成效明显,民生愿景加速成为幸福实景。坚持主场作战、主力突击,为全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勇立新功。盘活城市存量资源,聚合本土人文要素,持续擦亮“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品牌,扎实推进市委、市政府旧址修缮工程,深入挖掘“百团大战”遗址、《人民日报》社造纸厂旧址、火车站旧址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接力打造“漾泉发祥地”文化名片。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后劲,行政村合并提前完成,城中村改造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串珠成链,冬季清洁取暖工程全面完成,农村户厕普及率、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生活垃圾治理村庄比例达到100%。王家峪村获评全省首批人居环境改善示范村,小河村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近郊特色和功能农业大力发展,一二三产加快融合,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实现历史性突破。
生态文明稳步推进。深入实施污染防治行动,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入开展“查处违法排污百日行动”和“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百日行动”,全面开展禁煤、清煤工作,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平均浓度降到45微克/立方米,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区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小河断面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垃圾河、黑臭河全面消除。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环京津冀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全部完工。
民生福祉有效提升。立足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一老一小一青壮”,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全力推进。民生支出占比保持8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32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零就业家庭、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托底工作。积极落实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完成政府购买社会救助经办服务工作。持续开展农村低保提标扩面,确保应保尽保。有序推进“嵌入式”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新模式。大力实施校园综合提质工程,加快新建义井中学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做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持续推动免费法律咨询便民工程。城区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建设项目主体完工。启用城区公安分局便民办证大厅,建成城区社区矫正中心。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大力推动健康阳泉便民服务平台项目落地,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争创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面加快健康城区建设。
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建成了全区统一的政务服务网,实现社会公共服务事项并网运行、共建共享。“放管服效”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要件、证明事项平均压减30%,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压缩50%,政务服务事项80%以上实现网上可办、70%以上实现“一窗”分类受理。全面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新政务服务大厅投入使用,开启了“一枚印章管审批”政务服务模式。“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三零”单位创建取得实绩,安全生产、信访形势保持稳定,连续4年获得“省级平安区”荣誉称号,下站派出所获得全省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称号。坚决执行市委决策,妥善应对城商行部分储户异常集中扫黑除恶护了社会秩序稳定,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民主法治全面加强。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落实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依法行政,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61件、政协提案519件。严格落实“”工作制度,及时办理“阳泉随手拍”群众反映问题432件,行政效能全面提升。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工作顺利完成,义井社区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称号。对台、侨务、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就,上站街道德胜街社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踊跃参与社会治理,全省唯一的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通过民政部结项验收,城区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坚决扛起党管武装责任,持续深化国防动员准备,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深入抓好双拥共建工作,谱写了军政军民团结的新辉煌。
表1“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全球呈现出经济增速放缓、经贸规则重建、科技革命突破、竞争位势重塑、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态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
从全省来看,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为山西转型发展指明了金光大道。随着转型综改、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加速推进,以及“一带一路”、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我省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我省“转型出雏型”的发展关键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形势,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六新”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为我区早日蹚出一条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全市来看,省委提出“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市委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现代时尚高品质城市、建设开放型枢纽经济承载区、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引领区、建设千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的“三城两区一基地”工作路径,为我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合判断,我区“十四五”将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一是政策叠加强化发展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三年不到、先后两次视察山西,为全省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赋予我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两大重要使命,为我区破解发展瓶颈、增强发展动力带来了重要政策机遇。二是区域协调打通发展通道。“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国家战略,为我区开放拓展了新空间、搭建了新平台。三是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方向。我国已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渗透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提出的“六新”要求,为我区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作用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聚力打造山西向东开放门户、晋东区域中心城,努力在“六新”上取得突破注入了发展活力。
但是我区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和外部环境变化同时也给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一是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部崛起等上升为国家战略,周边城市群的抱团发展可能会对城区产生一定程度的虹吸效应,造成城区人才、科技等要素外流严重。二是人才集聚需求更加迫切。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各地都在推出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各类人才,但我区人才政策环境不优,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大,对转型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三是环境约束不断加强。国家环保政策密集出台,进一步加大了资源环境与发展空间约束,全区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标准保护任务更加艰巨。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聚焦市委“重塑竞争新优势,倾力打造晋东区域中心城”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认真贯彻落实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持续推进“四个中心”,强力做好“三个提升”,率先实现“五个突破”,聚力打造“四城一业”,建设晋东中心城“首善之区”,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不断在“六新”上取得突破,确保实现转型出雏型,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高质量谱写城区转型发展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要着力在打造信息技术新产业、构建商贸物流新体系、打响文旅康养新品牌、激活消费新市场、优化创新发展新生态五个领域取得率先突破,在城乡融合、环境保护、民生事业三个方面实现越级提升,围绕“五个突破、三个提升”,明确发展战略定位和主要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治区兴区强区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城区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机遇,聚焦“六新”突破,优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切实转变发展方式,重塑竞争新优势。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制度型开放新体制,强化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以更深层次的改革引领转型,以更高水平的开放促进发展,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把握过程论、重点论、系统论、主体论、标准论,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胸怀“两个大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发展目标不动摇,全面展示“首善”成果,全力体现“首善”担当,城区发展的“四城一业”定位是:
——红色文旅之城。全力打造“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文旅品牌,加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深度挖掘红色文旅资源,凸显城区文旅中心优势地位,构建“一城带五城”的文旅产业体系和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城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智慧创新之城。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全面提升智慧城市数字化水平,加快建设数字政务智慧化平台,依托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大力发展智能城市信息技术产业新业态,打造“晋东中心城”智慧创新城市建设先行区。
——康养品质之城。聚力塑造城区“宜居宜业宜游”内涵品质,发挥城区消费集聚优势,积极开发城乡康养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显著、服务一流的康养产业,打造城乡融合高品质康养中心,全面提升城区康养产业发展水平。
——和顺幸福之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提升民生福祉和社会治理能力,加快“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优化就业环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城区建设成为“平安、健康、文明、幸福、和顺之城”。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围绕现代城市服务特色,集聚人才、空间、资源优势,打造现代服务业体系,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充分彰显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倾力建设辐射京津冀晋的晋东商贸物流中心、总部经济中心、文旅康养中心、智慧城市中心,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格局和总体水平。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城区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更大台阶,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一流创新生态构建形成,科技实力大幅提升,成为全市重要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聚集地;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强区软实力全面提升;“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持续深化,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民生事业走在全市前列,现代化高品质生活基本实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形成,美丽城区基本建成;平安城区、法治城区、健康城区全面建成;资源型经济转型任务全面完成,为能源革命和解决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难题贡献出“城区方案”、打造出“城区样板”,在全市发展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高。
锚定2035年全面完成转型的远景目标,围绕我市“十四五”时期“转型出雏型”的阶段性战略目标,综合考虑城区各项发展条件,在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在信息技术新产业、商贸物流新体系、文旅康养新品牌、激活消费新市场方面率先突破、走在前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形成,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红色文旅之城”影响持续扩大,“智慧创新之城”的动力源泉不断迸发,经济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形成。在优化创新发展新生态上率先突破,创新文化深入人心,创新主体高效联动,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制度系统完备,创新政策协同配套,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六新”发展,基本构建起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的一流创新生态。
——城乡融合实现越级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一体化增长潜力不断释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一体化城乡融合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品质和集聚辐射能力全面提升,充满活力、富有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初步成型,“阳光之城、泉泽之区”名片不断擦亮。
——环境保护实现越级提升。忠实践行“两山理论”,生态文明建设“三条红线”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逐步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能源革命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事业实现越级提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社保等民生事业持续进步,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基本形成,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全面创造富裕幸福文明健康高品质生活。——依法治区开创全新局面。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体制改革基本到位,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显著,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全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表2“十四五”阳泉市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努力在优化创新发展新生态方面率先突破,贯彻“六新”发展要求,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坚持创新机构、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创新资本多管齐下,大幅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形成“立足全市、辐射晋东区域”的创新高地。
推动科技孵化基地提档升级。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推动大唐阳泉369云工厂科技孵化基地扩容增效,持续提升创新管理水平和创业孵化能力,发挥“5G+”“互联网+”优势,全面推进专业化升级,力争实现国家级众创空间零的突破。推动金地创业园精细化发展,力争升级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提升创新全链条支撑能力。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相结合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完善立项、招商、建设、运营等全链条服务能力。围绕重点、重大创新项目,实施“五个一战略”,实现启动一项重点工程,引进一个重点项目,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形成一条产业链,打造一个产业集群。全力推动3D打印应用探究实验室、无人机技术和应用中心项目建设。
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以我市智创城建设为契机,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培育一批产业拉动和市场适应能力强的“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全面落实《阳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积极推进科技孵化基地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的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平台+机构+队伍”三位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支撑服务体系,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催生创新成果。
优化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建立人才引进基金,创造良好人才引进条件,以良好的平台、政策和体制机制招贤纳才,建立灵活多样的招引机制,设立紧缺高端人才“绿色通道”,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高精尖缺”人才为重点,全面推广“候鸟人才工作站”模式,大力引进高端紧缺人才。建设“城区发展高端智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咨询式、合作式引才新途径,打造城区人才引进新模式。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领军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培育工程”“优秀教师支持计划”,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储备。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坚持用人所长,大力实施人才顶岗、轮岗交流、挂职锻炼、专业培训制度,为人才“量体裁衣”。完善多渠道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阳泉“一本两专”院校紧密合作,建立城区特色人才培养基地。支持企业人才发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校企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
健全创新人才保障机制。持之以恒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环境,深化科研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科学、分类、动态、开放的专业职称评审体系,形成以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重在社会、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和职称工作机制。全面落实省市创新人才激励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好子女上学、家属就业、人才公寓等具体问题,让企业家及各类人才在城区专注创新、安心创业。在全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保障本土人才用活,外来人才用好,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能,努力构建“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的人才服务机制,打造晋东人才“洼地”。
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持续创优科技创新服务,建立创新驱动引导基金,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通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绿色通道,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有效服务创新融资需求,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建立加速机制。加强政策解读、法律服务、税务指导、企业管理、项目申报、创业辅导等创新服务。
加强创新激励政策落实。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保证科技投入只增不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和撬动效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城区科技创新奖补办法12条》,提高科技创新奖补力度,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利条件,推进自主创新、引进创新、集成创新、融通创新。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以打造智慧创新之城为牵引,营造城区良好的创新氛围,增强创新意识,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的潜力和动能。突出创新特色,补齐创新短板,集聚创新合力,全面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构建企业、平台、人才、机构、载体、专项“六位一体”,有效激发创新活力和创业潜力的创新生态体系。
坚定不移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工业提质增效,戮力打造“四个中心”,在打造信息技术新产业、构建商贸物流新体系、打响文旅康养新品牌上率先突破,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持之以恒推进转型发展。
提升城区服务能级。制定实施现代服务业五年提速计划,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品质,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产业服务、生活服务、社区服务、产业园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资金、人才、技术、货物等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凸显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建设区域性服务经济平台。
建设服务业集聚区。聚焦市委“重塑竞争新优势,倾力打造晋东区域中心城”目标,持续优化土地、人才、规划等政策举措,加强重点领域投资强度和项目推进力度,以服务业品牌化、标准化发展为引领,加速推进建设专业市场集群、现代物流业集群、城市商贸集群、高端商务集群,不断扩大区域发展吸附力,形成“总部企业集聚、科技含量高、现代服务业发达、功能配套齐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晋东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优化园区建设布局。围绕南庄周边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城南融合产业园和南庄物流产业园,尽快形成覆盖晋东周边城市的物流体系和物流产业优势。利用阳泉铝厂破产后现有条件,努力破解土地、环保等难题,布局建设装备制造和机加工产业园,为城区现有机加工产能及新产能的增加提供发展空间,打造企业退城入园搭建高质量发展平台。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园区管理效能。加强重点产业项目的用地保障,支持产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六新”特色企业优先入园发展。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科技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产业服务体系和园区承载能力的快速提升。
打造楼宇经济“升级版”。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大城市经营力度,聚合高端消费、聚焦高端产业,加速形成配套齐全、设施先进的楼宇经济聚集区,不断提升楼宇的集聚度。以“特色街区+ 楼宇”、“专业市场+ 楼宇”、“产业园区+ 楼宇”等模式,立足城区区位特点、产业基础与文化资源,以楼宇融合区域产业联动发展,不断提升楼宇的融合度。鼓励与支持商务楼宇业主和运营单位优化楼宇硬件,完善周边配套,做细管理,做优服务,引导楼宇集约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不断提升楼宇的品位度。将文化元素渗透到楼宇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打造精品楼宇、特色楼宇、主题楼宇等,不断提升楼宇的文化度。
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推动桃河集团总部落户城区。扶持华通路桥、泉美等本地企业发展壮大。推进中青旅山西总部、耐耐网交易平台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推动金联、美隆、金地等楼宇总部提档升级,打造企业总部集合体。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总部商业综合体,支持北国、华联、华龙等大型商场超市立足城区、向外扩展。加强统筹调度,引进产业关联性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来设立综合型总部或分总部。
构建总部经济服务体系。努力盘活闲置楼宇资源,健全载体功能、服务产业发展,要盘活老旧空置楼宇、健全载体功能、服务产业发展,做好“腾笼”“筑巢”“引凤”三篇文章,以“一楼一品”引导行业集聚发展,建“绿色通道”提供全程跟踪服务,不断提升总部经济发展水平。构建总部经济服务体系,以点带面形成整体效应,全力打造区域性“总部经济”中心。
推动商贸企业提质升级。推动城区地下智慧空间开发工程,实现北大街商圈和滨河商圈的地下联通。推进老家肉饼、小米当家等本地企业整合资源,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业态,形成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大力支持大型连锁商贸企业建设,构建社区为载体、社群为平台的社区商贸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一批社区小型商业中心。推动商贸企业提质升级,全面提升城区商贸流通消费服务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打造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综合物流、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发展,依托构建服务晋东及华北的物流大通道,凸显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优势,提升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支持映凯冠福物流公、铁、海多式联运发展,推进津澜智能仓储物联广场项目和河下现代服务产业园发展。充分利用闲置场地、设备、运输资源,在继续优化升级白羊墅公铁联运港的基础上再造一个集物流企业总部集群、物流供应链共享产业园、城市电商快递中心、公铁联运中心、绿色物流设施供应平台等五大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基地。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服务机构,推广应用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提供“一单到底”的全程物流信息服务。依托城南融合产业园和南庄物流产业园,全力打造覆盖晋东都市圈、服务京津冀的现代物流产业中心,构建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立足城区区位优势和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首位产业,以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多元业态为支撑,做优做强“城区品牌”,辐射带动全区经济发展。主动融入太原、石家庄30分钟都市圈,充分发挥承东接西、双向支撑的战略地位,统筹优化城市末端共同配送网络建设,探索建设“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货运配送服务体系,全力打造辐射晋东乃至京津冀的现代物流中心。依托城区商贸物流集聚优势,努力在构建商贸物流新体系上实现率先突破,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打响文旅新品牌。按照“立足城区,面向全国,服务京津冀晋”的文旅产业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近郊自然生态优势,依托我区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深度挖掘红色旅游、科幻题材、工矿遗址、古村落等文旅优质资源,凸显“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文旅品牌、刘慈欣科幻产业品牌、工矿遗址文化品牌。构建“一城带五城”的文旅产业布局,让“阳光之城、泉泽之区”成为高水平开放的亮丽名片,努力在打响文旅康养新品牌上实现率先突破,实现以城区一域带动晋东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
做强康养品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规范养老服务市场,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嵌入式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发挥近郊自然生态优势,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发展“银发经济”,开展高端医疗、康复疗养、美容养生等医药健康服务,培育智慧养老、康养联合体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主动招引国内知名康养品牌企业,形成初具规模、各具特色的康养综合体,紧紧围绕“养身、养心、养老”谋划“康养+”,串起融合发展链,打响“灵秀阳泉·康养城区”品牌。
加强红色文旅资源开发。抢抓基地建设,完成市委、市政府旧址修缮工程和“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建设项目,继续开发“百团大战”遗址、《人民日报》社造纸厂旧址、百年火车站旧址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同步推进文物旧址保护修缮与开发利用、景区景点提质改造、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完善,着力打造国内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群。抢抓内容扩充,结合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广泛征集红色文物,组织党史、理论工作者开发红色教学课程、研发红色文化专利产品,加大红色题材文艺创作,结合城区历史讲好红色故事,进一步充实红色旅游内容。抢抓营销推介,要引进一批发展理念先进、影响辐射广远的品牌企业,吸收一批熟悉规划设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组建一支熟悉党的历史、善讲红色故事的旅游从业队伍;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把“游客”请进来、把“目的地”送出去;要探索红色文旅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地域人文资源综合开发,形成多姿多彩的组合产品。
提升休闲旅游新业态。把城区放到全市乃至全省大格局中审视和把握,突出中心特色,合理布局功能,以传统集市风貌区、新型商业综合体为重点,以微更新完善老城格调,以新业态引领休闲生活,精心雕琢桃南东街、德胜东街、兴隆步行街特色街区。充分利用刘慈欣文化名片,引入一流团队,建设科幻产业园,塑造科幻城区新形象。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加大对A级景区小河村的开发力度,深度挖掘提升文物资源价值。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聚焦文化遗产和档案记忆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营造文化集市、艺术创作体验、文化沉浸式体验等互动性旅游场景, 支持开发推广彩面塑、响榻、蛋画、剪纸、根雕、葫芦雕刻等地方民间特色艺术品产业化发展,打造多元城市文化休闲区。
专栏3-4 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项目 |
在水泵厂原有的车间厂房等地面建(构)筑物基础上改建,空间结构整体布局为一心两翼。一心为中部喷泉广场集散中心,两翼为红色经典怀旧区和未来科技体验区。内部划分六个功能区,即:入口门户形象区、中央广场集散区、红色经典怀旧区、未来科技体验区、文创产业孵化区和综合接待服务区。 |
构建文旅融合发展体系。全面推动“农业+文旅”、“科技+文旅”、“文旅+教育”、“生态+文旅”、“文旅+体育”、“文旅+工业”的“六+”文旅产业发展体系建设,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向多元化、融合化、品牌化发展。按照“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要诀,积极探索生态休闲产业发展路径,持续推进以义井镇为依托,集红色记忆、生态休闲、康复养老、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文旅康养小镇”建设,集中连片打造“城市后花园”。依托“瀑里·山水湖草”康养项目,推出一批集聚城区特色的文旅康养融合新产品。做大做优“漾泉”文化节,打造文旅消费聚集地,全面提升城区文旅康养产业的覆盖面、影响力。
提升智慧城区建设水平。依托“空中巴士”项目获交通部批示的有利条件,加大5G、大数据中心、数据平台、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城市交通智慧化水平。用好阳泉智能物联网应用基地试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ETC智慧停车城市试点等政策,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政务服务信息化,强化与高新科技企业的对接合作力度,加快推进智慧政务、智慧应急、智慧监管等在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区建设水平,全力打造区域性“智慧城市”中心。
打造信息技术新产业。在打造信息技术新产业上实现率先突破,综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数字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城区特色的数字产业,探索发展数据采集、存储、交易及“区块链+”等产业,推动城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开展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提升城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水平。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全面提速“智慧+”产业发展,在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物业、智慧旅游、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布局开展一批产业示范项目,推动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加速教育行业5G新应用,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依托全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远程诊断中心等系统,推进城区智慧医疗建设,加快形成上下联动的医疗生态。建立完善智慧社区基础环境和基础数据库群,利用城区智慧平台服务中心,加快云交换平台和应用及其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社区监控自动化、响应及时化、管理高效化、决策智能化、服务精细化。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技+创新、科技+资本、科技+招商、科技+人才”创新驱动发展,引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形成各类科技创业载体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谋划“六新”突破项目。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的突破发展,谋划布局一批引领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积极争取重大战略项目和国家级、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在城区落地。围绕“六新”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支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六新”企业,加快产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新机遇,鼓励支持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城市、跨界融合等各类新业态创新发展。支持海因科技、众合科技、山西瑞雅、山西亿嘉招、华拓电气、速电科技、嵘曜智能等企业按照“六新”发展要求,快速提升综合实力,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促进工业生产平稳增长。统筹稳增长与调结构,确保阀门、建材、饮料、耐火材料等传统制造业平稳增产。进一步加大中小微企业规下转规上培育力度,落实好支持“小升规”的扶持政策,为有望上规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服务,促进规下企业做大做强,全力完成“小升规”的硬核任务。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挥首位产业优势,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加强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依托产业链大力引进上下游产业和配套企业,系统构建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城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制造企业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支持传统产业研发新产品,开辟新产线,实现工业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全力推动建材、耐火材料等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装备升级、工艺流程再造、产品结构优化、绿色循环提升等措施,持续降低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排放,完善绿色制造生产体系。重点推进瀑里炉料3万吨自动化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阀门公司2万吨新型大口径煤气阀技术改造项目、饮料厂1万吨易拉罐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推动制造企业降本增效。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坚决杜绝增加企业负担的行为。加强新产品研发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培育技术优、效益好的新产品,以新产品销售带动企业效益提升。支持中小型制造企业开发附加值高的“专精特新”产品,服务企业争取省级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树牢项目为王理念,高位谋划产业链布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多样化招商模式,实施项目目标责任制,确保项目引进和落地,完善对外开放政策机制,积极融入“京津冀”“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把城区建设成为山西向东开放前沿高地,全面实现城区高水平崛起。
谋划全产业链体系。立足城区实际,瞄准有条件、有基础、能突破的方向,以一流人才和团队为引领,超前谋划产业布局。树立全产业链思维,按照“建链、强链、延链、补链”的发展思路,以“高绿优强”为方向,围绕供应链、布局创新链、配置要素链、健全制度链,瞄准供应链和产业链的中高端,支持企业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优化产品供给质量,完善政府采购和公共消费体系,构建门类齐全、竞争力强、地域特色明显的本土供应链,打造具有良好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多方位引进产业项目。要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宏观政策走向,积极对接京津冀,深度融入环渤海,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加快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科学谋划一批全局性、基础性、牵引性强的优质项目。要抓住国家加大新基建投资机遇,加快推进阳泉移动、联通5G建设项目,加快推进5G基础网络建设,谋划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要抓住产业梯度转移机遇,主动承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引进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要抓住国家补短板强化对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支持的机遇,谋划一批城乡融合发展、老旧小区改造、人居环境改善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类项目。要抓住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政策机遇,谋划一批公共卫生项目。要瞄准我区产业定位和转型目标,谋划一批能源革命、科技创新、电子商务、消费升级等项目。
强化项目招引。紧紧围绕山西省“六新”发展思路,紧抓阳泉市“七大产业集群”发展目标,紧扣我区“四个中心”建设思路,强化项目招引,聚焦首位产业和城市功能,瞄准中字头、国字号企业投资动向,优化完善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两图一表”,加强跟踪对接,拓展合作空间,确保每年新增10亿元级重大项目2-3个、5亿元级重大项目5个左右。
创新多样化招商模式。按照“领导干部带头、专业队伍主攻、全员力量参与”的招商工作机制,编制招商引资图谱,创新招商引资思路,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坚持引资引智并举,逐步形成全员、全域、全方位大招商格局。在新兴产业领域,同步推进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总部经济招商等方式,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成效。
树立营销招商理念。深入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和晋商晋才回乡创业活动,积极参加项目招商推介会,充分推介城区、宣传城区,将城区的区位交通便利、气候四季分明、自然生态优美、宜居宜业宜游、人文历史文化、地方民俗特色宣传出去、推广出去,吸引更多企业、资本、人才汇聚城区。
做好产业链招商文章。围绕我区首位产业定位,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努力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上做文章,依托产业链大力引进上下游产业和配套企业,发挥好产业链精准招商优势。
扩大以商引商成效。要充分利用我区本地商业资源,加强与阳泉异地商会、山西异地商会和驻阳泉、驻山西外地商会以及在外城区籍、阳泉籍民营企业家、优秀人士的深度沟通对接,及时收集招商信息,瞄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精准招商。
强化项目落地。严格落实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一意见、两办法”,强化服务,落实全程协办、代办机制,实施项目对接、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运营的全过程、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持续推进阳泉瀑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示范工程、阳泉市地下智慧空间开发项目、城南融合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尽快落地投产见效,建立谋划储备项目、阶段攻坚项目、转型标杆项目一体化推进体系。
强化包保责任。认真落实区级领导包保重点工程项目责任制,不断强化“一套班子、一个项目、一抓到底”的项目包保工作机制,强化协调推进、突出效能督察、层层压实责任。
落实考核机制。严格执行“周报告、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的工作考核机制,将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切实加快项目推进步伐,确保新建项目如期开工、续建项目如期完工、完工项目如期投产、投产项目如期达产。
加大帮扶服务。认真开展“贴心行动”。实行“一企一策”精准帮扶,为项目对接、签约、落地、开工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环评、资金、用工、物流运输、物资保障、原材料供应、市场开拓等实际困难,确保项目引得来、落得下、留得住、发展好。
开展专项行动。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手续办理月”“集中开工月”“进工地到一线解难题”活动,深化打击恶意阻工扰工专项行动,为项目推进扫清障碍。
按照“三对”“六最”要求,以“放管服效”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政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行政审批服务“全过程网上运行、全流程信息共享、全审批开放透明、全环节限时办结、全区域同步办理、全天候主动服务”,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筑牢城区高水平崛起软屏障。
持续营造“审批最少”的营商环境。深入开展“五减”专项改革。围绕企业投资、生产经营、创新创业、民生热点等方面的政务服务,深入开展减材料、减证明、减环节、减时限、减次数“五减”专项改革。通过告知承诺、多图联审、多评合一、区域评估、统一办理等方式,大幅减少各类前置审批环节。建立证明事项动态清理机制,编制公布城区证明事项保留清单,逐项列明设定依据、开具单位、办理指南等,推行“清单之外无证明”;对保留的证明事项,加强互认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举证;选取部分证明事项在全区范围内试行“告知承诺制”。以为企业和群众办好“一件事”为标准,整体性系统性再造审批流程、大幅压缩审批时限。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四级四同”。对依申请的行政许可、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奖励和其他类6类行政权力事项,编制公布名称、编码、依据、类型4个基本要素在国家、省、市、县(区)“四级四同”的《目录清单》,完善《实施清单》36要素,并纳入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运行。
持续营造“体制最顺”营商环境。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坚持“要在集中,重在集成,效在集约”的原则要求,做到流程整合、优化到位,审批提速、服务提质实现到位。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原则,构建审管分离、审管衔接新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政务服务大厅构建“三块集成”审批模式:即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统一窗口出件”的要求,由政务中心负责事项综合受理和统一出件、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负责后台协同审批、保留审批权的部门进驻大厅设立服务窗口。加快“便民网点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依托镇街、村居便民服务中心(站点)和银行,通过政府投入、“政银合作”、第三方服务等多种形式,打造群众身边的“政务服务超市”,推动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同城通办”。
持续营造“机制最活”的营商环境。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严格落实《山西省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规定》,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进投资项目在线申报、一次告知、并联办理。探索推进“标准化+承诺制”改革模式,积极稳妥将承诺制改革拓展到核准类投资项目。积极推行“场景式”审批。围绕“办成一件事”,推动企业群众办理的高频事项实现“场景式”审批,通过流程再造、共享要件、以函代证、承诺审批等方式,推行“证照联办”,切实解决审批互为前置问题,确保办一件事实现“一次进件、一路畅通、一次办结”。
持续营造“效率最高”的营商环境。推进企业开办便利化。深入推进企业开办标准化、智能化、自动化全程网办服务,实施营业执照申领等全流程网上申请和办理。简并现场登记环节,实现“一窗、一次”领取企业开办全部证件材料。深化“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强化电子营业执照推广应用,凭电子营业执照即可办理后续事项。加强政府采购执行管理。贯彻落实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全面清理和纠正政府采购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并向社会公开。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依法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和不同地区的市场主体,在制定相关的政府采购办法时严格执行公平竞争的审核制度,不得以不合理条件或者产品产地来源等进行限制或者排斥。依托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政府采购市场体系。实施企业注销“一网通”。推广企业注销全程电子化。支持未开业和无债权债务企业使用简易注销程序,符合的即来即办。依托全省企业注销网上服务专区,压缩企业注销时间。
持续营造“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积极推行智能服务进大厅。政务大厅布设“政务服务一体机”,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共享数据支撑,在简易政务服务、凭身份证办理及证明事项中,积极推出一批“无人审批”事项,让更多事项实现自助办理、无人办理。全面推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建设线上全覆盖、线下全联通、数据全汇聚、结果全公开的政务服务“好差评”体系,围绕政务服务全流程办事环节,综合运用积分制管理,在政务大厅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事项“一事一评议”全覆盖,拓展“一事一回访”意见反馈渠道,规范“一事一监督”政务服务行为,强化“一事一考核”评议结果应用,倒逼各部门主动提供有温度、快速度、好态度的“好评”服务。切实加强政务大厅窗口监督管理。深入开展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坚持日巡查、周点评、月通报、年考核,加强绩效管理和考核,强化作风纪律建设,引导政务服务系统广大干部敢担当、真作为、提效能,全面推行“十不准”。引导窗口服务人员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城区形象,处处体现营商环境”理念,开展“比服务、践承诺、亮标准”活动。坚持做到“四个一”建设。一是建好政府服务平台“一扇门”,二是实行“一支队伍”服务,三是实行统一清单告知、统一平台办理、统一流程再造、统一多图联审、统一收费管理的“五统一”办理模式,四是建立对重点实事工程的要点难点开展“面对面”辅导、对重大产业项目开展“肩并肩”走访、对审批过程进行“手把手”代办、对网上审批事项实现“实打实”对接的“帮办代办”服务模式。
第五章 坚持改革为要,全面重塑发展新优势
努力在激活消费新市场上实现率先突破,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凸显城区消费中心优势,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对外开放引领和创造全区新需求。
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重点优化竞争和消费环境。创新监管方法手段,加快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公平竞争、安全放心的市场营商环境,形成市场导向、标准引领、质量为本的质量强区体系,建设城区有效市场体系。
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全面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健全完善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逐步推进跨部门涉企随机抽查全覆盖,实现跨部门联合惩戒常态化。坚持依法依规监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市场监管职责,全面落实权责清单制度,完善“双随机一公开”,贯彻“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推动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后发证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机制。不断探索完善开展跨部门联合抽查工作;加强涉企信息监测分析,提高风险预判能力,适时组织开展定向抽查工作,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建立“制度+科技”长效机制,促进市场监管规范化、法治化、智能化。加强重点领域的市场监管。强化技术支撑,完善升级全省网络交易平台监管服务系统,推进“以网管网”,强化网络交易市场治理能力。加强对网络售假、虚假宣传、虚假促销、刷单炒信、恶意诋毁等违法行为的治理,净化网络市场环境。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能,提高网络市场监管的智慧化、精准化水平。严厉打击传销,加强广告监管等重点领域监管,提升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价格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执法能力。
坚持“四个最严”,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保持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高压态势。有效遏制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行为,杜绝和控制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控制和减少较大及一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保持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的高压态势,公开违法违规虚假欺诈产品和企业信息,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推动实现顺向可追、逆向可溯、风险可控的地区食品领域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不断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出重点工业产品、重要消费品、涉学涉童产品和食品相关产品五个监管重点,深化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控,全面提升质“双随机、一公开”效升级的工作效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按照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分类监管。加快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市场反溯机制,严格抽查不合格企业后处理,加大质量违法行为曝光力度。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及时发布消费警示,向公众提供消费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加强生产与流通领域监管联动,更加突出流通领域抽样,加大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推动综合执法监管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监管合力。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强化工作举措,完善监管基础,严厉查处企业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对特种设备安全隐患进行动态管理。综合运用市场化机制、信息化手段,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督促企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严格落实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推广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特种设备监督检查全覆盖,对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消费维权体系。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突出标准化引领作用,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助力质量提升。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着力培育城区品牌,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质量强区建设,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围绕全区高质量发展总要求,不断提高质量工作能力和水平。强化民生计量监管和服务。推进认证体系建设。加强消费环境建设,加强消费维权体系建设。开展消费维权典型案例和最美消费维权人物评选,形成崇尚诚信的良好消费氛围。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坚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完善市场化配置机制,高标准补齐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短板,推进水、电、气等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全面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充分尊重科研、技术、管理人才,充分体现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要素的价值。做好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政策,有效盘活破产国企闲置土地资源。全面推动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国资监管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体制改革,推进区属国有企业“六定”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做好“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资产、土地管理和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后续工作。
鼓励发展市场经营主体。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大力发展微经济,打造兼职就业、副业创业等多种形式蓬勃发展格局;鼓励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万众创新,引导“宅经济”合理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积极培育众创、众包、众筹等新模式,进一步探索“互联网+”“旅游+”“文化+”等各类跨界融合新业态,努力实现产业融合、跨界共赢。
保障民营经济政策落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认真落实《阳泉市城区强化责任担当促进民营经济发展“1+6”工作方案》等各项政策措施,解决好民营企业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 “三座大山”,全面实施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用工成本。落实“晋材晋用、晋用晋材”要求,向民营企业优先开放本地市场、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营收“双倍增”计划,推动“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大力实施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等具有高成长性的民营中小企业,大力推动“维尔康”“颐寿”“云阁”等地方品牌做大做强,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能力。持续开展对接帮扶指导服务,扩大政策的宣传面普及面,注重“六新”发展方向引导,全方位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推动民营企业换挡升级。努力营造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基础和条件。依托山西云平台,利用5G、物联网信息技术等,推动民营企业数字化赋能建设,提升数字化水平,提升创新服务能力,降低各类成本,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继续搭建政银企交流平台,深化政银企合作,构建长期稳定的银企合作关系,解决企业融资需求,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高效性。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团队作用。加强民营经济企业家人才思想政治建设,巩固扩大政治共识,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建设高素质民营经济企业家人才队伍。健全选人机制,兼顾不同地区和行业、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建立民营经济代表人士数据库和人才库,优化代表人士队伍结构。完善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做好推荐优秀民营企业家作为人大、政协常委会组成人员人选工作,把好入口关。坚决维护职工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定期组织青年企业家到沿海先进地区及发达国家学习考察、交流合作,培养高素质新晋商。切实发挥工商联和商会作用。
加强政府法治体系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高政府能效与质量,打造法治化服务型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坚持司法公正,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工作,提高全民法治意识,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建设“法治城区”。
深化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政务公开的标准化流程。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加强行政和审计监督。深化“”政务督查督办制度,完善市区镇三级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进一步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举措,继续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项目预算管理,提高项目绩效,财政性资金优先保障民生项目和重点工程。深化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系统建设改革,全面推进预算制度改革。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加快构建广覆盖、多层次、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地方金融体系,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加强现代金融服务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能力。
努力推进国内大循环,对接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升级,拓展投资空间,构建城区新发展格局。
全面推进双循环。以畅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契机,构建城区积极融入双循环战略的体制机制,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进一步优化城区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等产业协调发展。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积极推动内外贸均衡发展,全面构建城区新发展格局。
打造“现代时尚消费区”。依托城区消费中心优势,聚焦“激发消费活力、打造现代时尚消费区”,在激活消费新市场方面率先突破。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培育新型消费,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培育发展数字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智慧消费、健康消费新热点,依托“中国阳泉时尚科创产业城”等全市重点转型项目,积极发展数字营销、在线商务等新模式,鼓励发放消费券、优惠券,制定实施发展“夜经济、假日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建设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晋东“夜明珠”。要提振传统消费,大力实施服务消费提质升级工程,推动下站、滨河商贸区整体提档升级,将智能化、品牌化连锁便利店纳入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不断优化社区商业布局,完善基本便民商业网点。要拓展乡村消费,完善农村商贸设施和物流配送体系,鼓励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餐饮娱乐融入现代农业体验元素,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服务水平,打造晋东消费中心城市。
努力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防洪减灾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创新公共投资领域和模式,降低民营企业融资门槛和运营成本,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构建开放型新格局。以构建开放型经济为引领,紧紧围绕国家“京津冀”“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提高城区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全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为阳泉市建设向东开放前沿阵地贡献城区力量。
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坚持在融入国家战略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放大山西东大门的区位优势,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
深化对外开放交流。推动落实城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落实促进和保障项目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鼓励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巩固耐火材料等传统出口贸易,培育一批出口产品,增强竞争新优势。加大对外宣传推介,继续加强境外自办综合性展会和各类专业化展会,扩大阳泉城区国际知名度。
围绕市委“重塑竞争新优势、倾力打造晋东区域中心城”目标定位,积极融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凸显中心城区、首善之区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城乡融合越级提升。
依托区位优势,深挖资源产业优势,在区位布局、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努力融入京津冀国家发展战略,在强化区域合作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瞄准阳泉市“山西向东开放前沿阵地”发展目标,转变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城区城市中心优势,争做山西对外开放排头兵。根据全市功能布局,积极推动城区与郊区、矿区、盂县、平定在产业结构、功能结构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首善之区”的优势和作用。
围绕全市规划统筹布局城市功能,紧抓全市推进“八路三园五个一”工程契机,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大力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工程,构建“大城区大格局”的发展态势。
优化城区主体功能。编制《国土空间发展规划》,根据规划要求,严格辖区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推动瀑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示范工程、杨家山生态修复工程、西峪矸山治理项目,加强生态治理。推动土地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制度空间,破解破产国有企业的土地综合利用和置换难题。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政务和公共服务配套功能。实施煤改气、煤改电、热力管网改造等能效提升工程。综合开展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实施义井河上游段、桃河下游段“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积极协调市城管局明确“两下两进两拆”工作任务,加快治理“停车难”“如厕难”和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全力推进完成工作。
实施城市品质精致化工程。紧紧围绕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实施城市环境提档升级、城市客厅打造、老旧小区改造三大行动,积极推进义井片老旧小区整体改造及商业综合体建设项目、中环快速路西南环东段工程、远鑫燕竹花园二期项目、义井万隆房地产项目、义井镇义东沟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等包保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参与谋划推动新型城轨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市工人文化宫改造工程,积极推进狮脑山公园健身步道建设工程。巩固拓展创卫成果,推进创卫常态化、长效化。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布局一批建筑垃圾利用、餐厨垃圾处理、医废垃圾处置等公益项目,构建从生产到生活的节能环保全体系,加强市容环境长效管理;强化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城管平台,构建沟通快捷、责任到位、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监督和处置新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深化“网格化”管理机制,继续实施和完善“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持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以工匠精神打造经典建筑、精品街区、精致城市,用脱胎换骨的建管水平提升城市品质。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产业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推动乡村生态、文化、产业的全面振兴。
支持农产品做特做优。不断扩大“企业+基地+政府(或行业协会)+农户(基地员工)”的生产模式,大力实施品牌提升计划,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三牌同创”,全面提升“江龙”等品牌知名度。培育“小型规模化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等不同层面的市场运营与管理主体。同时,要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圪台村休闲观光采摘园和小河村休闲农业产业园、白羊墅村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快现代农业规模化、园区化、设施化发展。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城区和村庄规划建设,加强大阳泉、小河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开展拆违乱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五大专项行动,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实施瀑里、小河两个村老窑水治理工程,基本实现行政村全部并入市政管网,基本建立起“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体系,提高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和监管能力,使广大农村居民喝上更加安全、可靠、稳定的饮用水。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完善农村道路建设,优化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建设城区美丽乡村。加强耕地保护,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农村承包土地制度,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建设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管理系统和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以小河、圪台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试点,探索化解农村债务存量的有效办法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高标准完成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债务化解试点工作,努力探索化解农村集体债务的阳泉城区经验。
在城乡融合上实现越级提升,着力打造新村新业新人相得益彰、宜居宜业宜游相映成趣、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政府农民社会相机而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率先在全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城乡融合战略布局和体制机制完善。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阳泉市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年)》,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完善城乡人才、土地、科技成果、资本等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深化土地与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规划、管理、使用、入市、收益制度统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打造城乡融合产业发展新格局。落实义井镇托管政策,充分挖掘义井镇区位优势,在保证基本农田基础上,建设集“产业、旅游、采摘、休闲、服务”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可持续发展,持续打造以义井镇为基础、覆盖全区的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积极推动东部(河下、白羊墅、圪台、小河、瀑里)五村发展大物流产业;中部(义井、义东沟、南庄)三村实施整体城中村改造计划,打造新的核心城市区和高端服务业集聚区;西部(大阳泉、王家峪、西峪、西峪掌、牛家峪、神峪)整体旅游开发,开展特色农业、农家乐、康养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生态观光采摘、农耕文化体验研学基地,打造城市后花园,着力构建“节事旅游、美食旅游、研学旅游”多品类的旅游项目,培育城区产业发展新亮点,打造城区城乡融合新格局。
第七章 坚持环境为先,全面建设生态美好城区
深入落实“两山”理念,实现环境保护的越级提升。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系统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美好城区。
构建绿色低碳生产制造体系。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大绿色工厂创建。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加强绿色新产品培育力度。打造绿色供应链,推动建立生命周期全绿色过程。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绿色生产和技术改造,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统筹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形成多方联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推进机制。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倡导和推动绿色消费,打造绿色高品质生活。
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坚持“减、优、绿”,加快改善工业结构。探索废弃矿山再利用变革,用好废弃矿山土地、矿井水等资源。发展智慧矿山集控系统,助力阳泉煤矿智能化改造。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布局加氢站、充电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白羊墅光伏发电等产业发展。大力推广绿色清洁能源替代项目,稳步推进清洁供暖,深入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主动应对气候变化,以市场化机制和经济手段降低碳排放强度,研究制订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持续深化蓝天保卫战。坚持“降尘、治污、控煤、管车、增绿”多管齐下,加强臭氧、颗粒物两大突出问题协同治理,严格执行错峰生产和应急减排措施,统筹运用源头防控、结构优化、末端治理、过程管控,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加快风险分析、排查、安全评估体系建设,严格“两高一危一化”项目环境准入管理,抓好重点行业VOCs综合治理现状评估、清洁取暖和散煤治理“回头看”及燃煤锅炉排查等工作,确保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持续好转。推进耐火行业企业的深度治理、在线监测监控、生产和环保设施运行监管系统建设。建立完善全区无主矿山、无主矸石山综合整治台账,全面加强城区建成区主次干道、大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和工矿企业周边暴露砂堆、煤堆、渣堆、土堆、垃圾堆等各类不规范堆场清理。
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推深做实“河长制”改革,强化河长巡河机制落实,持续开展“清河”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超标排污、偷排偷放等违法排放水污染物的行为。实施义井河上游段、桃河下游段“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保障生态基流。积极推进矿井水综合利用和老窑水综合治理。紧盯影响河流水质的不稳定因素,完善工业废水治理体系,加强风险管控,做好预警监测,建立健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优先推进城中村、城边村及城镇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村庄生活污水纳入市政污水管网。
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推进分级分类精准化管理,加强土壤环境安全管理和污染防控。以瀑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示范工程为牵引,统筹推进裸地治理,矸石山治理。全面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强化土壤污染源头控制。有效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完成全区范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推进污染地块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过程监管制度。大力开展城乡绿化行动,坚持绿化、彩化、财化“三化同步”推进。加强乡村原生植被、自然景观、小微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稳步推进城区绿化,着力提升城区城市绿地总量。加快推行林长制,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持续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污染物减排补偿、水资源节约补偿、碳排放权抵消补偿制度,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加快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清晰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明确所有权与使用权边界,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强化工业领域节能,加大重点高耗能产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力度,提升重点用能单位用能效率。持续推进建筑能效提升工程,推动新建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加,强建筑节能监管。加强交通节能,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的推广应用。
实施节水行动。加强对重点工业用水户、特殊用水行业用水户的监督管理,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强化指标刚性约束。加强农业农村高效节水,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现代节水型农业体系。提高城镇生活用水效率,加强管网漏损控制管理,大力推广节水器具使用,健全城市节水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和社会参与机制,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
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建立政府、街道社区、单位(企业)和居民“四位一体”协同机制,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制度。扩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范围,加强生活垃圾分类配套体系建设。严格落实新版限塑令,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培育垃圾回收龙头企业,推动再生资源实现安全、环保利用。
第八章 坚持民生为本,全面创造富裕幸福文明健康高品质生活
坚持做到情系于民,实现民生事业越级提升。持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和完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打牢信仰信念的思想理论根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推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加强城市文明建设,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人物的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在城乡基层树立关心关爱各类先进典型。倡导文明上网,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实施诚信城区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构建广泛有效的政务诚信监督体系,建立健全政务信用管理体系,加强政务采购、招投标、招商引资等重点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开展诚信街道和诚信乡镇创建活动。加强个人诚信教育,弘扬诚信文化,积极推介诚信典型,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培育青少年正确的道德观念,传承中华孝道。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让家庭成员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改造升级,增强观赏、体验和参与等旅游功能,重点推进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化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加强村、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推进社区文化、乡土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军旅文化、家庭文化、机关文化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抓好城区融媒体中心平台建设,建立新型多功能一体化采编平台,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内容传播效果。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加大全媒体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充分释放人才活力。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展红色文化(狮脑山战壕、评梅祖居、人民日报社印刷厂旧址、阳泉市委市政府旧址)、晋商文化、工业文化遗产资源摸底工作,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形成科学化、网络化、规范化、法治化的文化保护体系。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工程,提升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价值。
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推动慈善文化普及和慈善理念传播,增强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和慈善活动。加强慈善机构规范化发展和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发挥慈善服务的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建设“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持续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健全就业培训体系,全力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劳动力技能持证“建档立卡”工作,对有培训意愿和就业需求的劳动者做到愿培尽培、应培尽培,全方位提升考证持证覆盖面。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建立培训、评价、就业补贴联动机制,激发培训机构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支持小微企业开展岗位培训。积极举办承办技术评比、技能大赛等技能提升活动。着力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十四五”末全区从业人员持证率达到50%以上,全社会劳动力持证率达到25%以上,高级技能人才占比达到技能劳动者的80%以上。
积极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门槛低的育幼、物业、家政、护理等生活性服务业,提升产业带动就业能力。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预留自由市场、摊点群等经营网点,加强非全时工、季节工、小时工等灵活就业机会的供需对接,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优化自主创业环境。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城镇失业人员,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以创业促就业。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进一步降低个体经营者线上创业就业成本,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
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鼓励企业更多招用贫困劳动力,支持贫困劳动力优先就业,利用公益性岗位对贫困劳动力托底安置。鼓励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依托乡村旅游康养产业,为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创造空间。加强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的援助帮扶力度。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市场机制,引导、扶持、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规范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为,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机制。防范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开辟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构建和谐社会劳动关系。对大龄和低技能劳动者提供求职、应聘等专门服务。
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化“中国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宣传教育,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国防教育。
促进学前教育协调发展。创新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投入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园,加快发展普惠性民办园,进一步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构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城区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按照就近就便服从就优原则,着力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推进“数字校园试点校”工作,探索“智慧校园”建设。深化新时代教育系统综合改革,建立校长、教师交流长效机制,保持师资力量动态均衡,不断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加快建设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基础教育名区。
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深入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提升计划,积极推进高中学校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工作,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发展。
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落实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做到“全覆盖,零拒绝”。全面推进融合教育,鼓励区属各学校接收残疾学生入学,在全区中小学逐步配建“特殊教育资源室”。完善送教上门制度,为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服务。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教育教学和康复设施的支持力度,开展“医教结合”试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学前教育阶段鼓励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中小学校坚持特色办学优质发展,满足多样化需求。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完善民办学校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民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民办教育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全覆盖、无死角。加强教师培训管理,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实施全区名师名校长工程,培养教育领军人才。健全教师职称、岗位和考核评价制度,保障教师工资待遇。
专栏8-2 教育基础设施升级工程 |
推进城区教育基础设施升级工程,主要包括:城区实验幼儿园扩建L形一体教学楼工程、北岭小学新建培智教育综合楼项目、下站小学校北楼原址新建综合教学楼项目、新华小学新建教学楼工程项目、完成新建义井中学项目。 |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落实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参保计划,依法依规推进养老和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工作。动态调整待遇享受标准,逐步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投入,稳步提高保障水平。统筹落实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建立退役军人帮扶援助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加大力度创建无欠薪城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科学谋划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
提升社保服务管理能力。提升社会保险服务基层经办服务管理水平,健全三级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网络。推动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的落实落地和动态调整,进一步优化再造工作流程,加强窗口协作,提高工作效能。推进“互联网+人社”服务,宣传推广“民生山西”应用,拓展社会保障卡(含电子社保卡)在社保领域应用。创新开展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切实方便广大退休人员。落实“电子社保卡”、“社会保障卡”、《就业创业证》“证卡合一”等工作。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人员社会救助机制。加强信息归集、共享以及数据比对等工作。落实好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持续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实现应保尽保,打通阳光救助“最后一公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帮扶项目、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
加强重点群体关爱服务。加强福利服务机构、残疾人服务机构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完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持续开展拥军优属工作。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基础上,实现改革的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有效建立县域分级诊疗体系,发展远程医疗,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创新完善管理一体、医疗同质、医防融合、能力提升、便捷高效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加快推进“三医联动”,实施“家庭医生”培育工程,大力发展儿童专科医院。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完善公立医院补偿和运行机制,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康复等多元化服务。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优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强中医药人才培训和中医师承教育,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巩固省级慢性病示范区成果,重大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扩大防控覆盖面,积极推动基层高血压、糖尿病医防融合试点机构建设,提高居民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控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完善精神卫生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心理人才库”,大力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队伍建设,开展常态化、持续化的科普宣传活动。
完善卫生应急组织体系。建立完善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枢纽,纵向覆盖区疾控、医疗机构、急救和应急队伍等节点,横向与多部门协作联通的卫生应急决策指挥体系。加强区部门间和跨区域的协调与配合,强化信息沟通与措施联动,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和应急物资储备运行机制。深化疾病防控体系改革,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打造城区防疫急救中心暨城区医疗集团晋东医养中心项目,促进医养深度融合。加强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监测预警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实施全民健身运动。继续制定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统筹建设便民健身活动中心、站点等公共设施,构建健身休闲服务网络,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培养文明卫生习惯,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树立良好饮食风尚,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开展控烟限酒行动,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推广分餐公筷、垃圾分类投放等生活习惯。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实施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拓展延伸妇幼保健服务领域和内容,推行“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模式。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完善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支持体系,积极开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严守母婴安全底线,提高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
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坚持政策撬动、社区支持、企业运作,构建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公共养老服务设施为基础,产业化养老为补充,推进社区养老幸福工程建设,推广“嵌入式”养老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健全区、街(镇)、社区(村)三级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发挥文旅康养产业融合优势,实现医养一体化服务。完善针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的补贴制度。完善中医保健、体检体测、体育健身等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完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坚持基本殡葬服务公益性,健全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殡葬设施建设,加强村级墓地管理,推进军人公墓建设,加大城乡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倡导绿色文明生态殡葬。
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鼓励具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延长工作年限,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培训,支持老年人继续就业创业。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家庭发展、互助养老、社区治理、社会公益等活动。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发展,建设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完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社区居民自治的具体制度。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层治理体系。围绕放权、赋能、提质、减负、增效,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社)组织负担,优化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城乡社区民主协商,健全民情恳谈、社区听证等对话机制,探索社区“微自治”,完善小区业主委员会建设,提升小区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选树和创建工作。开展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集中行动。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城区社会治理现代化。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城区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城区安全,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把安全发展贯穿到城区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筑牢城区安全屏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城区”。
筑牢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底线。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城区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城区安全法治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重要领域安全制度和政策体系。坚定维护城区政治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政治安全风险排查预警,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防范化解暴恐活动、宗教渗透、邪教破坏等重大风险。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持续做好重点区域、行业、机构和企业信用防风险工作,重点监控打击非法集资,坚决维护水利、电力、供水、交通、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确保粮食安全。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确保生态安全,加强安全监管,维护新兴领域安全。健全城区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安全执法。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党委常委分管安全生产工作规定,明确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标准化、清单化、流程化。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明确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监察能力。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创新监管手段,在安全监管领域开展“互联网+安全监管监察执法”行动,提升安全监管科学化和信息化水平。深入分析重特大事故发生规律、特点和趋势,各镇街、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部门,每年定期排查评估重点行业领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安全风险,并建立安全风险、事故隐患和企业ABC监管数据库。按照“分区域、分级别、网格化”原则,实施安全风险差异化动态管理,明确并落实每一处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与监管责任,强化风险管控技术、制度、管理措施,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
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建立完善重大安全生产风险和自然灾害各灾种监测预警机制,强化联防联控。组织开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风险要素调查,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群测群防员等队伍建设,完善布局,加密站点,不断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提升灾害防御能力。制定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有序推进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等重点工程建设。提高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提升灾害防范能力。结合季节特点,组织开展地质灾害、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专项治理,对高陡边坡等地质灾害易发区落实工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测预警等措施,对重点林区强化巡山守卡和火源管理,对病险水库、河道隐患、受损水利设施进行加固、疏堵和修复。加强灾情管理、灾后重建和灾害事故救助工作,加强对救灾款项、物资拨付的监督管理。
建立安全工作协同机制。加强部门联系沟通,形成协调工作机制,针对特殊时段,在道路交通、校园安全、消防、危险化学品、冶金工贸、城镇燃气、建筑施工等重大行业领域持续深入开展多部门联合安全生产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行动,稳步推进安全隐患集中治理工作。
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隐患排查、监测预警、资金保障、物资管理、应急避难场建设与管理、社会动员、救援队伍和重大应急装备调用等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救援指挥网络建设,依托智慧安监平台建成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大平台,为应急指挥配备移动应急指挥车,建立覆盖全区的移动应急平台体系,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强化事故报告和调度制度落实,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加强应急值守,注重舆情监控,及时准确发布事故信息,正确把控舆论导向。提高事故单位先行处置能力,努力掌握现场应急处置的主动权。加强事故现场指挥协调,落实通告、警戒、疏散等必要的应急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引发次生灾害。
加强预案管理和应急演练。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动态修订和完善,建立完善应急预案备案制度,加强企业应急预案与政府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加强实战化应急演练。建立应急预案演练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政企联合、社企联动、多部门协作等形式的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培育城区推广“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努力打造“枫桥经验”城区模式。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全面落实“三零创建”总体要求,抓好“三零单位”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加强信访秩序建设,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健全城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定落实党管武装、党管国防动员职责。巩固传统动员体系优势,推进智慧国防动员建设,促进应急应战融合发展,完善国防动员体系。优化民兵调整改革,全面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发挥国防后备力量生力军作用。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升双拥共建水平,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第十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障规划的全面实施
坚持党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构建系统融合、开放共治、包容协商、保障有力的政治生态,凝心聚力,团结一致,保障规划全面落实。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区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教育全区干部全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区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提升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水平和能力,加强履职责任考核,推动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转型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坚定“重实干、重实绩、重基层”的基本原则不动摇,持续优化各级领导班子配备,选好配强党政领导干部,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使用力度,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和合力。下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完善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真正把全区各级干部的心思和精力凝聚到干事创业上。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全面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作为实施规划的基础性建设,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聚焦推进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生态环保、惠民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强化政治监督,有效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聚焦领导班子和“关键少数”,强化对履职尽责、廉洁从政、工作作风等情况的日常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城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城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高城区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健全城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挥城区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城区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
制定各领域、行业专项规划,重点做好基础设施、文旅产业、“六新”发展、城镇化建设、环境保护、高品质生活等一批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制订好具体项目建设计划,促进规划有效落实。认真制定年度计划和分项计划,将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分解,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编制规划实施细则,逐步实施、稳步推进。成立由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管理机构,具体负责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健全规划协调和实施工作协同机制,为部门沟通提供平台支持,加强各部门之间联系,提升规划实施的准确性和效率。
加大规划落实的考核力度,对有关部门负责的主要发展目标、约束性指标、主要预期性指标和重大任务的完成情况,编制十四五规划实施的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中期评估和年度考核制度。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强化规划考核评价及动态评估,扩大公众参与,落实规划目标内容,加强规划的社会评价机制建设,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规划实施的建议。确保城区“十四五”发展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保证城区高质量转型发展出雏型。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成立南煤二社区、南山南路社区、五号桥社区等
3个社区的通知
城政发〔2021〕14号
二○二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义井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优化调整社区设置,经区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南煤二社区、南山南路社区、五号桥社区等3个社区。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组建南煤二社区。该社区东起万佳苑小区,西至南煤北区15号楼,南至阳泉市通泰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北至预制厂宿舍楼。负责万佳苑小区、煤机厂4、5号楼南煤南区、南煤北区等居民住宅小区内群众服务与管理,2208户4854人。
二、组建五号桥社区(名称暂定)。该社区东起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至义泉街南一巷,南至南庄路西二巷,北到义泉街五号桥。负责翡翠园、康居苑二区、钢管厂宿舍楼、桂花苑小区、地税局小区、家俱厂保障性住房等居民住宅小区内群众服务与管理,2193户5033人。
三、组建南山南路社区。该社区东起牡丹园西侧,西至漾泉小区,南至南山南路西三巷、北至南山南路西一巷。负责明日小区、科委楼、三洲小区、漾泉小区佳融2、3号楼,沁园春小区等居民住宅小区内群众服务与管理,1846户4585人。
涉及调整的南庄路社区更名为义泉街社区(名称暂定),南煤社区更名为南煤一社区。
按照便于管理、节约经费的原则,具体组建工作由南山路街道办事处负责,新组建社区成立由3名工作人员组成的筹备组,成员暂时由街道办事处选派,负责场所建设、制度建设、居民服务等工作,条件成熟后通过法定程序选举产生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
(此件公开发布)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恒大新城二期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及项目
重启资金来源的请示
城政发〔2021〕15号
二○二一年八月十二日
(略)
(此件不予公开)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拨付土地收益有关问题的请示
城政发〔2021〕16号
二○二一年八月十二日
(略)
(此件不予公开)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
关于阳泉市城区村庄规划分类布局情况的报告
城政发〔2021〕17号
二○二一年九月十四日
阳泉市人民政府: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晋政办发电〔2021〕28号),经认真分析研究我市人口变化趋势、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趋势,结合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因地制宜进行村庄分类布局,将我区12个行政村(含托管),划分为城郊融合类、聚焦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类村庄,对于看不准的村庄,暂不做分类,留出足够的观察和论证时间。
阳泉市城区村庄分类布局表
附件:阳泉市城区计划三年内编制村庄规划情况汇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阳泉市城区计划三年内编制村庄规划情况汇报
阳泉市城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城区共12个村,其中开发划分12个,计划三年内完成,根据阳泉市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因地制宜进行划分为城郊融合类10个村,特色保护类2个村。
义井镇:(12)
2022年:圪台村、小河村、河下村、王家峪村
2023年:白羊墅村、西峪村、神峪村、大阳泉村
2024年:南庄村、义东沟村、义井村、瀑里村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阳泉市工人文化宫原址重建的请示
城政发〔2021〕18号
二○二一年九月十五日
(略)
(此件不予公开)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义井村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未办理施工
许可证免于罚款的请示
城政发〔2021〕19号
二○二一年九月十六日
(略)
(此件不予公开)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瀑里村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安置工程
未办理施工许可证免于罚款的请示
城政发〔2021〕20号
二○二一年九月十六日
(略)
(此件不予公开)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确定阳泉市城区星悦酒店用品店为重大火灾隐患单位的批复
城政办发〔2021〕19号
二○二一年七月六日
(略)
(此件不予公开)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涉改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印章启用的通知
城政办发〔2021〕20号
二○二一年七月十五日
义井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各单位:
根据《阳泉市城区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决定即日起启用“阳泉市城区中小企业发展中心”等涉改事业单位印章15枚,旧印章同时交回。
附件:1.涉改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新印章清单
2.新章印模(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1
涉改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新印章清单
一、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1.阳泉市城区中小企业发展中心(阳泉市城区民营企业发展中心);
2.阳泉市城区城乡建设事务服务中心;
3.阳泉市城区项目推进中心。
二、部门所属事业单位
1.阳泉市城区发展研究中心;
2.阳泉市城区教学研究中心(阳泉市城区教育评估监测中心);
3.阳泉市城区教育服务中心;
4.阳泉市城区国有资产事务中心;
5.阳泉市城区社会福利保障中心(阳泉市城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6.阳泉市城区财政预算评审中心;
7.阳泉市城区社会保险中心;
8.阳泉市城区招商中心;
9.阳泉市城区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中心;
10.阳泉市城区卫生健康促进中心;
11.阳泉市城区投诉举报中心;
12.阳泉市城区统计调查监测中心。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阳泉市城区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区
实施方案的通知
城政办发〔2021〕21号
二○二一年七月十六日
义井镇、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健康促进(县)区建设是贯彻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有效抓手,也是落实健康山西战略,实现体育山西、健康山西、幸福山西的有效途径。按照省、市关于做好2021年健康促进县(区)建设工作的有关要求,为做好我区创建工作,特制定《阳泉市城区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区实施方案》,请各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对照职责,抓好贯彻落实。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印发阳泉市城区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区
实施方案的通知
健康促进区建设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健康促进区建设以健康促进理论为指导,旨在发挥区级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社会及个人承担各自的健康责任,改善各类健康影响因素,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最终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2021年1月,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全省健康促进县(区)建设工作的通知》,我市城、矿区被正式列为全省第六批健康促进区。为扎实开展健康促进区建设工作,建立健康促进区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提高我区居民健康水平。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2016年8月19-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2020年我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体育山西、健康山西、幸福山西”。健康促进区建设就是贯彻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有效抓手,也是落实健康山西战略,实现体育山西、健康山西、幸福山西的重要途径。通过健康促进区建设,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二、工作目标
1、建立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工作机制。各部门出台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多部门联合开展健康行动。
2、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健康促进企业的比例不低于20%、20%、40%、50%、50%、20%。
3、居民健康素养在2022年达到20%的目标要求,2021年度我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目标应较上一年度增长不少于3个百分点,或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推进全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
4、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在2022年降低到以下,或低于当年全省平均水平。
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6、学生体质健康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关标准。
7、创新体制机制,总结适合我区实际、可推行的健康促进综合干预模式,探索促进区域健康促进工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时间安排
1、政府承诺、工作启动(2021年2-5月)
区政府制定《阳泉市城区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区实施方案》和《阳泉市城区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区承诺书》,召开全区健康促进区建设动员大会。
2、综合干预、全面达标(2021年6月-2021年12月)
义井镇、各街道、各部门按照工作分工,细化各项指标任务,全面推进健康促进区建设。
3、考评督导,效果评价(2022年1月-6月)
对照标准,完善各类工作资料档案,装订成册,提交评估报告,依次接收市级省级评估。
四、重点建设内容
(一)建立健全健康促进工作机制
1、区政府公开承诺开展健康促进区工作,将健康促进区建设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建立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健康促进领导协调机制,部门职责明确。定期召开协调会议,通报工作进展。将健康促进区工作纳入当地政府预算给予支持,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
2、建立覆盖政府有关组成部门、乡镇/街道、学校、机关、企业的健康促进工作网络。每单位专(兼)职人员承担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区级设置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人员配置率达到人/10万人口。建立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核心、覆盖辖区内所有医院、公共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促进专业网络。每单位有专职人员承担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通过系统培训,提高政府、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对健康促进区的认识和工作能力。
3、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基线调查和需求评估,了解全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人群健康素养、健康状况、疾病负担和健康需求,健康促进资源和意愿等基本情况,分析主要健康问题,确定重点人群和优先干预的健康问题。结合健康促进区评价标准,研究制定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工作能力的健康促进策略和措施,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
4、开展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政府、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对健康促进区的认识,提高健康促进工作能力。针对政府、部门和健康促进网络人员。通过工作会议、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对健康促进区理念、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针的认识,提高其发挥部门优势促进居民健康的能力。通过培训、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各级对健康促进区理念、方法和建设内容的理解,掌握健康教育理论和方法,熟悉健康素养、烟草控制、优生优育等基本内容,掌握健康教育计划制定和实施、健康传播材料设计制作、健康讲座和健康咨询、社区诊断和现场调查等基本专业技能。
5、建立督导检查、考核评估的工作机制,定期了解各项工作进展,听取政府各部门和居民的工作建议。定期监测项目组织实施情况,开展项目技术评估。
(二)制定不同领域健康政策
1、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针。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主动向区各级党政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宣讲“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概念和意义。建立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制度,成立健康专家委员会,在新政策制订时增加健康影响评价程序,在提出、起草、修订、发布等政策制定环节中,征求健康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梳理本部门与健康相关的公共政策,补充、修订或新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针对当地需要优先应对的健康问题,开展针对慢性病防控、传染病防控、健康生活方式、妇幼健康、健康老龄、环境与健康等重点健康问题的跨部门健康行动。在多部门协作、资源统筹、社会动员、健康管理、健康产业等方面取得创新。
(三)建设健康促进场所
1、建立健康促进场所建设工作机制,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健康家庭、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机关和健康促进企业建设。在区域范围内,建设20%健康社区/健康村,建设20%健康家庭,评选出100个示范健康家庭。建设40%的健康促进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等),建设50%健康促进学校(包括高中、初中、小学)、50%的健康促进机关(包括机关和事业单位)、20%的健康促进企业,提高场所内居民和职工的健康素养,发挥健康促进场所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2、建设促进健康的公共环境。建设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公共设施,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止吸烟,营造促进健康的公共环境。无烟环境是健康促进医院、学校、机关和企业建设的必要前提条件。
(四)建设健康文化
1、加强媒体合作。通过有关平台开设健康教育类专题节目或栏目并加强监管,定期组织媒体培训会或媒体交流会,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健康促进区理念、试点工作以及活动成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社会影响力。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健康科普。开展卫生日主题活动,在世界卫生日、无烟日、高血压日、糖尿病日、结核病日、艾滋病日等卫生日时段内,多部门联合、深入城乡开展健康主题活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群众参与程度,增强宣传教育效果。
2、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慢病示范区等为重要抓手,充分整合卫生计生系统健康促进与教育资源,利用好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婚育新风进万家、卫生应急“五进”活动等平台,加强健康传播,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形成。
(五)建设健康环境
城乡布局合理,推进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公共厕所建设,建设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空气、饮用水、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影响因素有所改善或达到一定水平,保障居民在教育、住房、就业、安全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应对老龄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整洁有序、健康宜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建设无烟环境,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
(六)培育健康人群
根据当地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薄弱环节,制定健康素养促进工作规划或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重点人群、重点问题的健康素养。定期开展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经过建设,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吸烟情况、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等影响居民健康状况的指标有所改善,学生体质达到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关标准。
五、组织管理与责任落实
(一)制定工作方案
我区根据国家健康促进县(区)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健康促进区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标准和完成时限。要确定每年的工作重点和亮点。要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把任务逐项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切实把工作任务层层压实,确保推进健康促进区建设工作扎实开展。
(二)建立工作机制
成立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健康促进工作领导组和办公室,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开展跨部门行动,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各个部门也要有专门机构或专门人员负责健康促进工作,要结合本部门职责,针对特定的健康决定因素,出台有利于人群健康的公共政策。
(三)创新工作方法
积极探索将健康促进区建设与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等工作有机融合。推动将健康促进场所建设同健康机关、健康社区、健康村庄、健康学校、健康医院、健康企业、健康家庭等各类“健康细胞”建设工作相结合。同时要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适合我区实际的健康促进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我区健康促进区建设水平,努力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四)加大宣传引导
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宣传政府出台的健康促进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开展的重点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健康促进区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强化健康宣传教育,弘扬健康文化。动员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引导群众珍惜良好环境,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文明素质。
(五)加强督促指导
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领导组办公室)要按照《全国健康促进区评估标准》要求定期开展指导,及时掌握工作进展和成效。
(六)保障经费投入
2021年,山西省卫生健康委从基本公共卫生健康促进项目经费中给今年申报建设的每个省级健康促进区各补助10万元。区财政部门也要给予配套经费,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附:1.阳泉市城区健康促进工作领导组
2.健康专家委员会
3.各部门健康促进工作职责
4.全国健康促进区评估标准(2017版)及各类健康场所评分表及目标人群快速测评方案(略)
附件1
阳泉市城区健康促进领导组组成人员
组 长:樊志红 区政府区长
副组长:白俊平 区政府副区长
成 员:刘占军 区政府办主任
杨 勇 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史满瑞 区自然资源局局长
李晓东 区卫体局局长
柳尊召 区发改局局长
翟瑞庆 区教育局局长
蔡华明 区科技局局长
张晓军 区工信局局长
郭有军 区民政局局长
齐永军 区财政局局长
郭彦军 区人社局局长
杜玉峰 区应急管理局局长
路永青 区生态环境分局局长
李常银 区住建局局长
肖文瑶 区文旅局局长
赵利荣 区市场监管局局长
王江涛 团区委书记
葛 蕊 区妇联主席
刘先明 区总工会副主席
王丽军 义井镇镇长
郭建男 上站街道办事处主任
季文彦 下站街道办事处主任
曹 宏 北大街道办事处主任
赵 晖 南山路街道办事处主任
李 雪 义井街道办事处主任
主要负责拟定健康促进区建设政策措施,指导、协调、解决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发布工作动态信息和推广建设典型经验,督促检查各部门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体局。办公室主任由李晓东兼任。
附件2
阳泉市城区健康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
一、主任委员
王永保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主管医师
二、副主任委员
狄国彦 区医疗集团院长 区晋东医院院长 副主任医师
郑宵虎 市精神康宁医院院长 义井镇卫生院院长 主任医师
刘丽萍 区妇幼计生服务中心主任 副主任医师
赵文斌 区教育局副局长
三、委员(共13名)(排名不分先后)
张志江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关建华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主管医师
侯旭辉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科长 主任医师
郭 梅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卫科科长 副主任医师
张 谧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教科科长 主管医师
张美琴 义井镇卫生院副院长 副主任医师
梁满贵 区人民医院外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韩滔滔 区人民医院内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邵启祥 区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杨德华 区妇幼计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
王冬青 区妇幼计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
李翠芝 区晋东医院医务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吕 碧 区晋东医院外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附件3
阳泉市城区健康促进领导组各成员单位健康促进工作职责
一、区政府办
1、区政府公开承诺开展健康促进区建设,将健康促进区建设纳入年度政府重点工作,并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发展规划。
2、由区卫生健康部门起草健康促进区发展规划,经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后制定印发。
3、建立由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健康促进工作领导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组织督导。至少每半年召开1次协调会议,通报工作进展。
4、督导落实健康促进机关建设,至少50%的机关和事业单位达到健康促进机关标准。
二、区委宣传部
每年组织1次以上媒体培训会或媒体交流会;区融媒体中心通过各种平台,开展健康科普。积极宣传报道健康促进区建设相关工作进展和成效。
三、区财政局
1、将健康促进区建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支持,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年增加经费。
2、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机关建设。
四、区卫体局
1、探索卫生计生深度融合模式,创新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各项重点工作,加强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制定配套文件和方案。举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专题讲座或培训班。成立健康专家委员会,建立公共政策审查制度,相关部门在提出、起草、修订、发布等政策开发环节有专家委员会或健康领域行政人员和专家的参与。
2、建立覆盖政府有关组成部门、乡镇/街道、学校、机关、企业的健康促进工作网络。每单位要有专(兼)职人员承担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每年至少对网络工作人员进行1次专业培训。
3、建立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核心、覆盖辖区内所有医院、公共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促进专业网络。每单位有专职人员承担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每年至少对专业网络工作人员进行1次专业培训。
4、开展基线调查,完成社会诊断报告,分析当地主要健康问题,提出的干预策略和措施。
5、建立督导检查、考核评估工作机制,定期了解各项工作进展。
6、提供健康促进场所建设技术指导,大力推进健康中国行、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健康城区行动。
7、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平方米。
8、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机关建设。
五、区教育局
1、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建设。
2、制定学校促进健康相关政策。
3、开展校内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学生体质达到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关标准。
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
5、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机关建设。
六、区发改局
1、倡导“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加大对健康领域的规划和投资,将健康促进与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机关建设。
七、区科技局
1、利用科技宣传周、送科技下乡活动,传播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2、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机关建设。
八、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1、加大对全区食品生产企业、餐饮行业、药品零售店等的监督检查,监督抽检合格率达100%。
2、制定本行业领域内促进健康相关政策。
3、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机关建设。
九、区工信局
1、建立辖区内国有集体和工业企业健康促进企业工作机制,有区域健康促进企业建设方案,至少有20%的企业达到健康促进企业标准。
2、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机关建设。
十、区商务局
1、建立辖区内监管的批发、零售企业健康促进企业工作机制,有区域健康促进企业建设方案,至少有20%的企业达到健康促进企业标准。
2、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机关建设。
十一、区生态环境分局
1、加大环境污染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80%。
2、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机关建设。
十二、区人社局
1、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
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3、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机关建设。
十三、区住建局
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5平方米。
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城区)≥95%,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农村)≥90%。
3、建成区三类以上公厕比例≥80%,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60%。
4、建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5、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机关建设。
十四、区民政局
1、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
2、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机关建设。
十五、区自然资源局
1、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机关建设。
十六、区文旅局
1、积极开展旅游景点健康促进政策和健康知识宣传活动。
2、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机关建设。
十七、区应急局
1、积极开展健康促进企业创建活动。
2、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机关建设。
十八、区妇联、团区委、区总工会
1、联合卫体局开展针对重点健康问题和重点人群的健康行动。
2、联合卫体局、义井镇及各街道社区开展健康家庭的评比活动。
十九、义井镇、各街道
1、积极开展健康村(社区)创建活动。
2、积极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阳泉市城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攻坚行动方案(年)
城政办发〔2021〕22号
二○二一年七月十五日
义井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各单位:
《阳泉市城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攻坚行动方案(年)》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此件公开发布)
阳泉市城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攻坚行动方案(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3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攻坚行动方案(年)的通知》(晋政办发〔2021〕41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阳泉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攻坚行动方案(年)的通知》(阳政办发〔2021〕46号)文件要求,全面推进城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定以下方案。
一、目标任务
扎实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全面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攻坚行动,补齐设施短板,完善居住功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推进“两下两进两拆”整治工程,优化人居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切实改善老旧小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全区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
2021年,全区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4个。到2022年底,完成全区需改造小区总量的45%以上;2023年底,完成总量的70%以上;2024年底,完成总量的85%以上;到2025年底,基本完成改造任务。
二、实施范围和改造内容
(一)实施范围
城镇老旧小区主要是指城市区建成年代较早,建筑物及设施老旧破损、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安防设施不齐全、服务设施不健全、居住环境不舒适、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含单栋住宅楼)。重点改造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包括公房小区、已房改公房小区、经济房等保障房小区、普通商品房小区、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军队所属老旧小区、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住宅小区等。对于2000年以后建成的确需改造小区,或尚未完成建筑节能改造(含需重新做建筑节能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区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已纳入城镇棚改计划、征收计划,以及以居民自建房为主的区域和城中村不属于本改造范畴。
(二)改造内容
基础类改造:为满足居民居住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的改造。主要包括小区内供水、排水、供电、道路、供气、供热、消防、安防、通讯、照明等基础设施;建筑节能改造、雨污分流改造、生活垃圾分类等;增设无障碍通道改造以及提供地面防滑、加装扶手、消除地面高差等居家社区适老化改造;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入口等公共部位维修;加装电梯;建设规范小区出入口、微型消防站,畅通机动车通道和生命通道;增设完善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和门禁等防护设施;完善邮政快递、物业用房等设施;拆除违法建设及影响灭火救援的障碍物。
完善类改造:为满足居民改善型生活需求的改造。主要包括美化建筑立面;整治小区及周边绿化,实施灯光亮化;改造或建设停车场(库)、电动汽车(自行车)充电设施、文化休闲、体育健身设施等配套设施。
提升类改造:为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的改造。主要包括养老托幼、卫生服务、便民市场、社区服务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屋顶绿化、透水铺装、雨水调蓄、雨水花园、排水设施等海绵化改造,基础服务设施的智慧化改造等。
改造标准按《山西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技术导则(试行)》(晋建城字〔2021〕36号)、《阳泉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细则》(阳旧改字〔2020〕3号)、《阳泉市关于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风貌管控的指导意见》(阳旧改字〔2020〕1号)执行。
三、工作要求
(一)编制改造规划和行动方案
各街道办事处要对本区域内的城镇老旧小区进行逐一摸底核实、登记造册,做到“一区一档”。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配合区住建局编制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年)。机关、企事业单位、军队所属城镇老旧小区按属地原则纳入改造规划和计划,统一组织实施。
(二)优化审批手续办理
要精简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审批事项和环节,构建快速审批流程,积极推行网上审批,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区直有关部门,对纳入年度计划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联合审查改造方案,认可后由相关部门直接办理立项、用地、规划审批。不涉及土地权属变化的项目,可用已有用地手续等材料作为土地证明文件,无需再办理用地手续。不增加建筑面积(含加装电梯等)、不改变建筑结构的项目,无需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涉及权属登记、变更,无高空作业、重物吊装、基坑深挖等高风险施工,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内的新建项目可不办理施工许可证。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涉及新增建设项目、改建和扩建等增加建筑面积、改变建筑功能和结构的项目,可合并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利用闲置用房等存量房屋建设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可在一定期限内暂不办理变更用地主体和土地使用性质的手续。增设服务设施需要办理不动产登记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应依法积极予以办理。
(三)抓好设计施工组织
1.科学制定改造方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建设单位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经营单位,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科学编制改造方案,方案要进行公示。优先对居民改造意愿强、参与积极性高、有出资意愿的小区实施改造。未经居民充分协商取得共识的,不得开工改造。对房屋修缮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严禁擅自改变房屋主体结构和使用功能。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的,要严格落实相关保护措施。
2.强化工程组织实施。鼓励推行工程总承包(EPC)和项目全过程咨询管理。倡导“泉用泉企、泉材泉用”,鼓励选择信用评价好的本地建筑企业和使用本地企业生产的建筑材料参与改造。要科学组织施工,统筹安排各专业管线等改造内容的建设,尽可能避免或减小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严禁随意乱剪、乱挖等破坏管线的行为。加强施工现场管理,避免出现施工队伍各自为政,反复开挖、多处开挖、回填不及时等施工现场混乱现象。
3.加强项目过程监督。要严格执行《阳泉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及管理措施》(阳旧改字〔2020〕2号),强化施工工程质量和安全责任,坚决杜绝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抓好文明施工和扬尘治理,严禁随处抛洒、乱堆乱放,减少噪声扰民。建设单位要建立多位一体、各方参与的现场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听取居民诉求,鼓励聘用具有技术特长的居民参与工程监督。
4.抓好项目竣工验收。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成后,建设单位要组织街道办事处、设计、施工、监理、审计等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小区业委会或居民代表应参与竣工验收,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工程验收的监督。鼓励规划、消防等相关部门实施联合验收。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应将竣工验收资料移交城建档案管理机构。
(四)提升统筹管理水平
1.推进区域统筹。推进老旧小区连片改造提升,发展社区邻里中心、用餐、保洁、养老、托幼、停车等公共服务,推动小区及周边区域基础设施更新,构建服务齐全、宜居便利的社区生活圈。
2.统筹专项工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要统筹住建、发改、城管、公安等部门的专项工程及资金,统筹推进道路整治、雨污分流、电梯加装、垃圾分类、智慧安防、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专项工程。
3.优化资源整合。建立存量土地整合利用与存量房屋盘活使用机制。利用小区及周边闲置地、拆除违法建筑所得用地等零星土地,优先用于建设配套服务设施。整合利用小区及周边公有闲置房屋和低效用地,为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提供空间。
4.强化管线协调。区住建局要与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专营单位强化沟通协调,明确改造项目管线整治资金分担、施工配合、维保责任等事宜。各专营单位要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施计划,合理安排项目建设年度计划。
5.注重文化传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要注意保留小区历史风貌,提炼特色文化,提升小区文化氛围。
(五)打造一批示范小区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街道办事处为片区开展,各片区每年应至少打造1-2个示范小区。示范小区要突出引领示范导向、起到标杆作用。改造内容应涵盖基础类、完善类和提升类。示范小区由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领导组办公室组织验收,领导组办公室将从每年下达的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补助资金中,预留10%,专项支持打造示范小区。
(六)完善长效治理机制
1.全面引入物业服务。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协调运行,做好便民服务。暂不具备专业化物业管理条件的,由街道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托管,鼓励通过小区自管会等模式推进老旧小区长效管理。积极开展无物业管理小区清零行动,努力打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社区治理格局,巩固老旧小区改造后的成果。
2.健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集机制。加强城镇老旧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归集、使用和续筹,促进维护更新进入良性轨道。未缴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小区,鼓励在改造方案中明确筹集措施,扩大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覆盖面。可以通过拓展停车位、经营用房、广告点位等收益渠道,增强小区“造血功能”,打通公共收益与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筹集通道,促进改造后的小区实现自我管养。
3.建立评价考核机制。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对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行政审批推诿扯皮、项目建设进度缓慢、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的街道、部门进行通报、约谈,确保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工作责任落实落细。
四、改造资金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区财政要加大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资金支持,并列入年度预算,确保改造顺利实施。积极发行专项债券用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加大对既有住宅自愿加装电梯的奖补。要统筹涉及住宅小区的各类资金用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住建局要认真按照中央投资支持条件要求,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和资金申报。
(二)落实居民出资责任。要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探索建立居民出资机制。鼓励居民通过直接出资、使用(补建、续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让渡小区公共收益等方式参与改造。支持小区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鼓励居民通过捐资捐物、投工投劳等支持改造。
(三)创新金融服务支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探索开发适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大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信贷支持力度。支持规模化实施运营主体采取市场化方式,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条件下,运用公司信用类债券、项目收益票据等进行债券融资。
(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原产权单位对已移交地方的原职工住宅小区改造给予资金等支持。公房产权单位应出资参与改造。对专业经营单位实行公平进入,专业经营单位要履行社会责任,供电、供气、供水、供暖及通讯单位要承担出资责任,积极出资参与相关管线设施设备的提升改造,改造后专营设施设备的产权可依照法定程序移交给专业经营单位负责维护管理。采取新增设施有偿使用的办法,吸引电梯、快递、商贸、停车设施、物业服务等专业企业出资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鼓励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参股、委托代建等多种方式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五、政策支持
(一)落实税费减免。专业经营单位参与政府统一组织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对其取得所有权的设施设备等配套资产改造所发生的费用,可以作为该设施设备的计税基础,按规定计提折旧并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所发生的维护管理费用,可按规定计入企业当期费用税前扣除。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为社区提供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的机构,提供养老、托育、家政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并减按90%计入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用于提供社区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的房产、土地,可按现行规定免征契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不动产登记费等。
(二)加强用地支持。加强既有用地集约混合利用,在不违反规划且征得居民等同意的前提下,允许利用小区及周边存量土地建设各类环境及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其中,对利用小区内空地、荒地、绿地及拆除违法建设腾空土地等加装电梯和建设各类设施的,可不增收土地价款。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城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领导组,负责统筹推进全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组组长由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区长担任,成员包括区住建局、区发改局、区行政审批局、区自然资源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审计局、区卫体局、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义井镇、各街道等单位主要负责人。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住建局,主任由区住建局局长兼任。办公室负责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日常工作,定期向领导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提出建议和措施;组织筹备领导组会议;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
领导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如下:
区住建局负责全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会同区发改局、区财政局提出全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年度计划,负责组织实施城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协调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等管线单位统筹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涉及管线改造的工作,并承担其相应的改造出资责任。
区发改局负责组织全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申报工作,会同区住建局对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项目进行督促指导。
区行政审批局负责办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立项审批工作。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服务效率和水平。
区自然资源局负责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规划调整的提出意见。配合“精明增长”的理念,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区财政局负责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上级专项补助资金争取工作,并强化资金运行的监管。
区民政局负责督促街办社区做好宣传、居民协调沟通等工作。
区审计局负责监督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区卫体局负责配备小区内及小区周边健身器材,统筹设置体育锻炼场地、设施。
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负责配合区住建、街道等部门做好小区改造建筑工地及工程建设的行政执法及违法建设的拆除工作。
义井镇及各街道负责所辖区域内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工程前期和施工阶段的相关工作,积极做好政策宣传,做好群众工作。
(二)建立推进机制。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协调指导、街道社区实施落实、居民监督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区住建局是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主体,要健全项目管理机制,建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调度台帐,推进项目有序实施。街道办事处要充分发挥属地管理职能,坚持党建引领,为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供政治保障。要发动居民积极参与改造方案制定、配合施工,建立监督和评价反馈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共同推进改造实施。
(三)加大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方法步骤和改造成效,宣传“共同缔造”理念,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充分挖掘工作典型,每年选树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示范项目,为提升全区工作水平积累经验、树立样板。对于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阳泉市城区空气质量巩固提升2021年行动计划
城政办发〔2021〕23号
二○二一年七月十九日
义井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各单位:
《阳泉市城区空气质量巩固提升2021年行动计划》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此件公开发布)
阳泉市城区空气质量巩固提升2021年行动计划
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进一步提升环境空气质量,为“十四五”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开好局、起好步,根据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阳泉市城区空气质量巩固提升2021年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坚决完成国、省、市下达我区的大气约束性指标。优良天数比例进一步提升,重污染天数较上年减少,各项指标改善成效得到进一步巩固。辖区年度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氮指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二氧化硫指标达到一级标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较上年下降2%以上。
其中,我区年度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氮指标分别控制在37μg/m3以内,二氧化硫指标分别控制在18μg/m3以内;力争本年度在全省120个县区中年度综合指数排名前移。
二、重点任务
(一)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再发力
1.强化源头管控。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高碳、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为转型发展项目腾出环境容量。除同一企业内部进行的不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外,辖区内不再新布局包括产能置换项目在内的铸造(不含高端铸件)、水泥、有色项目,区域内现有产能只减不增。(区行政审批局、区工信局、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2.充分发挥主要污染物总量约束对产业布局的优化作用。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确保单个企业或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符合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允许的排放总量要求。鼓励开展城区规划区及重点区域环境容量测算。严格落实空气质量超标区域建设项目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倍量削减”,严格污染物削减替代,建设项目新增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原则上从本区域内削减替代,不跨区域转入。(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二)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再提升
启动辖区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对有组织和无组织治理及清洁运输等环节开展全过程、高标准、系统化整治,并因企制宜建设完善无组织排放监控系统。2021年6月底前将分年度改造计划报市生态环境局,并纳入资金申报项目库。(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工信局负责)
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以煤炭、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自愿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协议中载明的技术改造项目,协助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已达标企业在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的基础上,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升级改造实现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可按相关规定将富余指标进入排污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或用于企业自身发展所需的产能扩容所需污染物排放指标。(区生态环境分局、区行政审批局、区工信局负责)
实施工业企业环境治理、管理对标提升工程。分行业筛选并公布一批绿色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在环境治理、管理方面对标先进,实施全流程、系统化、精细化治理和管理,带动全行业环境治理和管理水平提升。(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工信局负责)
(三)散煤清洁替代再扩展
1.全面巩固现有清洁取暖成果。组织开展清洁取暖“回头看”,对“十三五”及2020年清洁取暖工作进行全面评估,评估报告报市清洁取暖工作领导组。已完成清洁取暖改造但不能稳定运行、存在散煤复烧现象的区域,要制定可持续运营方案。(义井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能源局及区清洁取暖工作领导组其他成员单位负责)
2.进一步优化清洁取暖路径。清洁取暖要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优先采取热电联产、独立供热锅炉房等热源供热,鼓励分布式供暖方式。采取工业余热供热的,热源企业环保绩效水平必须达到B级及以上,列入淘汰关停和产能退出范围的企业不得作为热源。用足用好我市煤层气资源,因地制宜稳妥推进“煤改气”工作。做好清洁取暖补贴政策延续和宣传,防止补贴退坡导致散煤复烧。(义井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能源局及区清洁取暖工作领导组其他成员单位负责)
3.坚决杜绝“一刀切”。在清洁取暖工程不到位的情况下,不得简单拆除群众取暖设施、清缴采暖用煤,确保群众温暖过冬。清洁取暖改造已完成的区域,严格“禁煤区”散煤禁烧管控。(义井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
4.进一步排查清理未按规定时限完成治理和淘汰任务的燃煤设施。(义井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生态环境分局、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城区各分队)。
(四)运输结构调整再突破
进一步扩大干线铁路运能供给,全面推进煤炭等大型工矿区企业改扩建铁路专用线。优化铁路运输组织,优先保障煤炭等大宗货物运力供给,完善铁路专用线共建共用机制。(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自然资源局、区生态环境分局等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工业企业在完成铁路专用线建设前,涉及公路运输车辆2021年必须达到国五及以上标准,2022年起达到国六标准。不满足上述清洁运输要求的,重污染天气应急执行相应的错峰运输要求。初步建成“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重点用车单位要规范建设视频门禁系统,并与区生态环境分局联网。(区生态环境分局、市交警支队二大队负责)
加快推进重型柴油车升级。强化在用重型运输车辆氮氧化物减排。加强重型运输车辆车用尿素加注监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免费提供车用尿素和加注服务。(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登记备案制度。施工单位(工程建设单位)应在进入施工现场前,向所在地区级生态环境部门登记报备计划使用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相关信息(含设备名称、编码等)。生态环境部门要会同交通运输、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加强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状况的执法监管,禁止使用超标排放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义井镇政府,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住建局、区农村农业局负责)
(五)城市降尘整治再精细
进一步提高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严格落实建筑施工扬尘整治“六个百分之百”措施,推行“阳光施工”“阳光运输”。依法整治渣土运输车辆,严查未按规定时间和路线行驶、沿途抛洒、随意倾倒等行为。(义井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住建局、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城区各分队、市交警支队二大队负责)
关停区域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露天矿,并对遗留场地进行生态修复或采取抑尘措施,可根据发展和环境整治需要扩大实施范围。(义井镇政府,区自然资源局负责)
持续开展辖区环境整治工程,由城市主街道向背街小巷和街区内部延伸,由城市中心区域向城乡结合部延伸,及时清理各类土堆、砂堆、渣堆、料堆、垃圾堆。(义井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负责)
按照省降尘量监测结果开展降尘专项整治,降尘量最高值不得高于9吨/月·平方公里。(义井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三、重大专项
(一)以和O3污染协同治理为重点,实施夏季攻坚行动
以化工、机加工维修、包装印刷和油品储运销、汽修喷烤漆等行业为重点,组织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自查自评自纠,整治源头替代、过程治理和台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漏洞,推进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料生产和替代;改造升级低效治污设施,因企施策建设高效适宜的治污设施,保证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的收集率、去除率、运行率和达标率。2021年5月至9月,充分利用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的走航监测等手段,开展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检查。按照市级研究制定O3污染预警标准,建立我区O3污染应急响应机制。(义井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工信局、区住建局负责)
(二)以“两高”沿线整治为抓手,打造山西东向沿线生态环境风景线
聚焦市辖域内一条铁路(石太铁路)、一条高速(天黎高速)、沿线重点严管通道,实施综合整治。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持续排查“散乱污”企业,严防死灰复燃。拓展巩固创卫成果,清理重点严管道路沿线各类不规范物料堆场,因地制宜实施高速高铁沿线绿化美化工程,打造山西东向沿线生态环境靓丽风景线。(义井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夏季环境污染防治暨高铁高速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挥部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三)以消除重污染天气为核心,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实施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落实秋冬季建材、耐火、化工等高排放行业差异化错峰生产,修订重点行业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分类管控清单,强化差异化和精准管控;坚持提前预警、提前应对、定点帮扶、区域联防、突击执法、驻点监督、协商减排、定期调度机制,努力减少重污染过程发生次数,缩短污染时长,减轻污染程度。(义井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工信局、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四)以联防联控为手段,推进重点区域协同管控
协同配合及完善辖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深化应急联动。依托热点网格系统划定重点管控区域,突出常态化协同,开展联合执法、点对点精准指导。坚持治污与联防相统筹,责任主体单位与相关配合部门相联系,重点区域突破与全域整体推进相协同,推进全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义井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五)以绿色奥运为目标,完成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空气质量保障任务
全面落实国家、省、市下达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制定我区空气质量保障区域联防联控方案。开展分区分时段治理,赛前全面完成工业、散煤、重型柴油车治理任务。(义井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工信局、区发改局、区住建局、市交警支队二大队等有关部门负责)
(六)以科技治气为支撑,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关键领域攻关研究
依托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优势开展我区重污染行业集中区域、城市主要道路、交通干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等,提升和O3污染精准溯源能力。强化自动监控、视频监控和环保设施用电监控等物联网监管手段和无人机、走航车以及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协同应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义井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工作,组织开展大气污染形成机制及防治策略、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体系、重污染天气预警分析和应对效果评估、重点行业环境治理与管理规范化指标体系等研究,强化“一区一策”、“一企一策”指导,常态化开展源排放清单编制、源解析等工作。(义井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和治理责任。充分发挥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作用,全面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现代环境治理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要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将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方案化、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纳入本部门“十四五”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合力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二)强化经济政策激励。保持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集中用于重点区域、重点任务。用好环境税和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经济政策。
(三)强化帮扶指导和服务。要寓监督于服务之中,既要督促企业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又要深入企业加强指导帮扶和政策支持,主动了解企业诉求,积极向企业送法律、送政策、送技术,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助推器”。
(四)强化依法监管。严格规范执行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依法开展环境执法,为守法企业保驾护航。对违法排污企业要坚决查处,特别是对现场管理混乱、无组织排放严重的,偷排偷放、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屡教不改、屡罚屡犯的,以及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不落实应急减排措施或超标排污的,要重拳打击,落实企业治理污染的主体责任。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阳泉市城区2021年自然资源卫片
执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城政办发〔2021〕24号
二○二一年八月九日
义井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各单位:
《关于印发阳泉市城区2021年自然资源卫片执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此件公开发布)
阳泉市城区2021年自然资源卫片执法工作实施方案
为做好全区2021年自然资源卫片执法工作(以下简称“卫片执法”),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卫片执法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1〕29号)、《山西省自然资源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山西省2021年卫片执法工作方案〉的通知》(晋卫执办发〔2021〕1号)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阳泉市2021年卫片执法工作方案的通知》(阳政办发〔2021〕52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指导,根据自然资源部、省、市自然资源卫片执法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部署,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以“零容忍”态度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及时发现违法占用耕地、破坏耕地挖湖造景、非法采矿以及露天矿山越界开采等自然资源违法行为,按照“月清、季核、年度评估”的工作要求,加强日常执法,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扎实做好自然资源卫片执法工作,推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农业农村局,全力维护我区自然资源管理秩序,彻底制止我区当前违法占地、违法采矿等违法行为。
二、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区自然资源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区领导小组”),区领导小组由区人民法院、区公安分局、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城区分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义井供电所、义井镇、各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组成。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卫片办”),办公室设在区自然资源局,职责是提出工作要求,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重大问题,区卫片办负责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区级督察、审核验收,提请区领导小组开展警示约谈和责任追究等工作,配合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做好教育培训、督导检查、警示约谈等工作。
三、工作任务
(一)及时核查卫片执法图斑。按照自然资源部提高卫片执法图斑下发效率,随时监测提取、制作、下发,结合国土变更调查补充数据等工作模式,区自然资源局要及时进行核查,在本月完成上一个月部下发图斑用地、用矿情况的核查和数据填报,并对填报数据的真实性承担直接责任。
(二)严肃查处违法行为,限时督促整改。对于卫片执法图斑核查中发现确属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的,经区自然资源局核准并报请区政府统筹组织乡镇、街道、相关职能部门,依法依规履职尽责,积极推动整改,消除违法用地状态,确需立案查处的上报市局。
(三)严格开展约谈问责工作。对违法严重、管理秩序混乱的乡镇、街道,区卫片办要适时报请区领导小组严肃开展约谈,督促限期整改。区卫片办以年度为单位,严格按照最新的问责标准,评估乡镇、街道土地管理秩序、核实问责条件。对违法问题严重、管理秩序混乱及存在《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等规定情形的乡镇、街道,报请区领导小组进行约谈。
四、工作方式
(一)“月清”。区卫片办在每月20日前,完成当月以前所有下发图斑的实地核查和判定工作,并保存确认;在每月27日前经市卫片办对上报数据真实性逐斑采取内业和外业双重审核后,完成审核确认。
(二)“季核”。区卫片办在内外业双重审核的基础上会同纪检部门和市卫片办采取“双随机”方式抽取图斑组织开展复检工作;对疑似问题图斑,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进行实地复检。
(三)“年度评估”。2021年7月10日前,区卫片办严格以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平台数据为依据,对一、二季度卫片执法成果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半年卫片执法成果和报告以政府名义报市卫片办。2022年3月10日前,区卫片办形成年度卫片执法成果和报告以政府名义报市卫片办。
因不可抗力原因不能按时上报的,须向市卫片办书面报告,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案,明确延期上报时间。
五、工作要求
(一)认真核查整改,坚决打击弄虚作假。区卫片办要组织相关部门随时关注卫片图斑的下发情况,认真组织开展核查,积极推动整改落实,如实填报数据成果;同步利用视频监控,对重点矿区、基本农田连片等重点区域发现的问题图斑进行视频验证。
(二)明确查处责任,精准移送“问责清单”。义井镇、各街道要组织相关村、社区依法履行职责,严肃查处违法占用或破坏耕地、违法占用或破坏基本农田行为。对重大、跨区的线性工程违法用地案件,制止无效或查处工作无法进行的,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发现职责范围外的违法行为,应当及时移交有处罚权的管理部门或乡镇政府,并做好记录;涉及追究党纪政务处分的,要移交纪委监委;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区卫片办每季度分析汇总所有违法图斑信息,按能源、交通、水利、保障性住房、设施农业、农村村民建设住房分类,形成问题清单移送义井镇、各街道及有关部门,按照问题清单,逐项分解各项职能责任单位整改落实,直至消除违法状态。
(三)突出重点区域,加强矿产卫片执法。要采用卫片图斑土地、矿产同查同核方式,开展卫片执法工作。加强对自然保护地重点地区及我区优势矿种,特别是露天采矿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露天矿山越界开采、违法用地等行为,确保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查处整改到位。
六、组织保障
(一)提高政治站位,压实主体责任。按照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中党政同责的要求,义井镇、各街道切实担负起本地区自然资源执法工作的主体责任,全面负责卫片执法工作,党政主要负责人是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义井镇、各街道及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新形势,准确把握今年卫片执法工作的新变化,强化责任担当,层层压实责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违法占地(包括“大棚房”、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私挖滥采、违建别墅、挖湖造景等问题发生,对属地再次发生上述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一律移送有关部门严肃追责问责。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配合。义井镇、各街道要切实加强对卫片执法工作的统一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工作方案,逐级细化明确部门职责,督促其依法履职,建立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卫片执法工作有效开展,针对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工程,各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办理相关审批手续,通过保障项目用地,有效降低违法比例。
(三)做好经费保障,加强技术支撑。区政府要优先保障卫片执法的工作经费、人员、车辆等,特别要将视频执法的建设费用纳入重点保障范围,确保卫片执法工作扎实开展,充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集中力量研究解决卫片执法中“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切实提高卫片执法工作的时效性、精准性和系统性。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阳泉市城区202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通 知
城政办发〔2021〕25号
二○二一年八月四日
义井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
《阳泉市城区202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此件公开发布)
阳泉市城区202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2021年全区食品安全工作,坚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遵行“四个最严”要求,大力推进食品安全放心攻坚行动,严防风险、严守食品安全底线,不断提高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能力,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现就2021年全区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作出如下安排。
一、严格进口冷链食品管控
(一)加快完善进口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及时准确上报追溯信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逐步完善跨部门信息共享管理平台,全面推进“进口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应用。(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区商务局配合)
(二)持续做好进口冷链食品检疫工作。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检验检疫,落实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措施。健全完善冷链运输服务标准规范,落实进口冷链食品运输工具消毒措施。(石家庄铁路卫生监督所)落实进口冷链食品安全总仓管理,严查“三证”(检疫合格证明、核酸检测合格证明以及消毒单位出具的消毒证明),实施“三专”(专用通道进货、专区存放、专区售卖)管理,做到“四个不得”(无检疫合格证明、核酸检测合格证明、消毒证明、追溯信息均不得上市销售)。督促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专区存放、专柜销售进口冷链食品,未接种疫苗的食品从业人员不得从事进口冷链食品经营活动。对企业自建冷库、第三方冷库开展全覆盖备案和排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动态评估研判进口冷链食品传播病毒的风险,对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从业人员和监管人员按规定开展核酸检测和优先接种疫苗。(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
二、强化突出问题整顿治理
(三)加强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城区在安全利用耕地推广实施农艺调控、土壤改良、生物技术等技术措施;在严格管控类耕地按照法律和有关技术规定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鼓励采取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轮作休耕、轮牧休牧等风险管控措施;有效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区农业农村局、区自然资源局)持续推进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市生态环境局城区分局)
(四)加大对市场中流通的米、面及其制品抽检力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严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五)严厉打击各类禁限用药物使用和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落实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制度。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水产养殖用药减量、兽药抗菌治理行动,遏制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区农业农村局)
(六)持续加大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农村制售“三无食品”、“劣质食品”、“过期食品”、“商标侵权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公安局城区分局、区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持续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全区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98%。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校长负责制。(区教育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深入推进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违法宣传营销、欺诈误导消费等行为。督促第三方平台和入网经营者在网站显著位置标注“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区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城区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升食品抽检监测风险防范能力
(九)加大抽检监测力度。食品检验量达到4批次/千人。国家级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率达到100%,按时完成率达到85%。提高食品抽检数据质量,提升风险排查能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监测量达到1批次/千人,食用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7%。(区农业农村局)。
(十)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制定并实施区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研判,强化评估结果的属地运用。(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适时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会商、预警交流,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能力。(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
(十一)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聚焦A级旅游景区、养老机构、建筑工地、商业区、车站等区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区民政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住建局、区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开展纪念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区食安委各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严惩违法犯罪行为
(十二)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开展“昆仑 2021”行动,重点打击食用农产品、食品、保健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农药、兽药等犯罪行为,严厉打击直播售假等利用互联网制售伪劣食品犯罪。(市公安局城区分局)依法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屠宰病死猪等违法违规行为。(区农业农村局)
(十三)对主观故意、性质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落实处罚到人要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强农产品、食品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严惩违法犯罪。(市公安局城区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严厉打击食品安全刑事犯罪,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依法从重处罚。积极推动我区食品安全领域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审判工作。(区法院、区检察院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违规交易、持续推进“长江禁捕 打非断链”专项行动。(区农业农村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做好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十五)严厉打击冻品、不合格食品等走私入境。(石家庄铁路卫生监督所、市公安局城区分局、区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创新监管方式方法
(十六)推动智慧监管。完善冷链食品追溯体系和平台建设,及时向市“互联网+监管”系统上报监管数据。(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行政审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三小”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监管力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十七)推动食品安全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加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认定公示,将严重违法失信企业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主体责任落实
(十八)持续推行使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严厉打击虚假开具合格证的行为。全区范围内实行主体开具使用合格证的覆盖率达到50%。开展“阳光农安”试点,探索利用高清视频探头和人工智能技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区农业农村局)
(十九)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对食品安全责任落实、食品安全状况定期进行自查评价,确保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持续合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七、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十)深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支持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发展。(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抓好食品安全标准宣贯和跟踪评价。(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将食品安全有关要求纳入我区旅游民宿创建标准和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内容。(区文化和旅游局)
(二十二)持续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绿色改造,促进食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区发展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实施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督促餐饮经营服务单位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考核;餐饮服务提供者明厨亮灶覆盖率达75%;网络餐饮服务第三平台分支机构全部实施备案管理。(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配合)持续推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区发展改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二十四)做好能力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明确实施步骤,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能力提升。(区食安办会同区食安委各成员单位)修订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区食安办会同区食安委各成员单位)
(二十五)强化基层监管能力建设。强化专业化职业化食品检查队伍、食品安全犯罪专业侦查力量建设。(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公安局城区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积极推动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区科技局)
九、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二十七)同步开展“世界食品安全日”、“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根据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的权威信息,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相关新闻报道,积极引导舆论。(区委宣传部负责)开展食品安全“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宣传活动,推广倡导“减盐、减油、减糖”健康饮食观念。(区科协牵头,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把食品安全普法宣传纳入“八五”普法规划,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区司法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石家庄铁路卫生监督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八)深化预警交流区域协作,推进“互联网+风险预警交流”和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服务活动。(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企业内部知情人举报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区农业农村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九)推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各街道、各成员单位认真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对照评价细则,逐项落实,并及时做好资料收集整理上报工作。(区食安委各成员单位)
十、加强组织实施
(三十)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按照党中央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做好食品安全跟踪督办、履职检查和评议考核等工作,确保食品安全工作成效占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指标权重2%以上。结合党委督查督办和巡视巡察工作安排,进一步落实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工作督查督办和履职检查。(区食安办牵头相关部门)
(三十一)发挥食安委及其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食品安全形势分析,制定食品安全数据共享机制,强化部门协同配合机制。推进食安办规范化建设,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区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能,撰写一篇食品安全专题调研报告,于10月20日前报区食安办。(区食安委各成员单位)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同意对阳泉市城区星悦酒店用品店挂牌督办重大火灾隐患单位销案的批复
城政办发〔2021〕26号
二○二一年八月五日
(略)
(此件不予公开)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阳泉市城区2021年冬季清洁取暖
工作方案的通知
城政办发〔2021〕27号
二○二一年八月六日
(略)
(此件不予公开)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阳泉市城区开展“一业一证”改革
实施方案的通知
城政办发〔2021〕28号
二○二一年八月十九日
义井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各单位:
《阳泉市城区开展“一业一证”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城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此件主动公开)
阳泉市城区开展“一业一证”改革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一枚印章管审批”制度优势,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为中心,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一次办”为导向,深化政务服务“供给侧”流程再造,将一个行业经营涉及的“多个事项多流程”整合为“一业一流程”,将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许可证,各证信息以一个二维码的形式加载到“行业综合许可证”上,实现“一证准营、一码亮证”,切实降低企业准营成本,促进职能转变,提升集成化服务效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二、实施范围
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一业一证”改革。选取事项关联度高、办理频次高的事项,分批分步组织实施。
三、改革任务
“一业一证”不取消现有行政许可事项,不改变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法律效力和法律关系,只对一个行业现有的多个许可证实施物理打包,一证通办。通过再造行业管理架构、审批流程、审批导引方式、行业审批条件、许可审核程序,实现“一次告知、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同核查、一网联动、一证准营”。
(一)“一次告知”。由区审批局负责组织梳理“一业一证”改革试点行业目录,形成涉及许可全覆盖、标准更明晰的“一张清单”(第一批)。由牵头部门梳理适用范围、涉及事项、实施依据、许可条件、申报材料、审批时限等要素,编制行业综合许可工作规范。绘制形式直观、易看易懂的办理流程图,实现“一次告知”。(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一套材料”。按照共用信息共享应用、个性信息单独填报的原则,组织相关部门全面梳理整合申报材料,整合行业全部许可事项的申请材料和文书,统一材料规范和文书样本,实现许可申请“一套材料”。需要现场核查的事项,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产业政策外,推行承诺制容缺受理,申报所需法定材料由核查人员现场确认并获取。(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一窗受理”。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一业一证”窗口,配置服务专员,统一负责业务现场咨询、申请受理、材料流转、业务协调、证照发放、档案存放等工作,由区审批服务管理局统一调度管理。(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一同核查”。建立联合踏勘机制,需要现场核查事项的,统筹组织,推动实现市、县联动,实现“多个事项一次核查、整改意见一口告知、整改情况一趟复审”。(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一网联动”。加快推进并积极对接全市“一业一证”平台,对跨部门、跨层级相关事项进行线上流程优化和整合再造,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缩短审批时限。实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和无缝对接,通过线下倒逼线上促进网络互联互通,推动各类业务系统特别是垂直管理部门的专有业务系统接入综合管理平台,在业务受理、办理、结果反馈等各环节实现综合受理、统一分发、数据共享和协同服务。(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区信息中心牵头并对接市行政审批局、市大数据局,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一证准营”。行业综合许可证采用全市统一样式,相关行政许可信息通过二维码的形式加载到行业综合许可证上,同时一并发放法定许可证,方便市场主体跨区域开展经营活动。各级各部门要对行业综合许可证予以认可,并加强推广应用。(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步骤
(一)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公布“一业一证”改革试点行业目录(第一批见附件),按照“成熟一批,公布一批”的原则分批推进。2021年8月底前完成。
(二)积极与平台对接。在“一业一证”平台建设完成后,积极推行网上办理,按照全市标准制发行业综合许可证,发放电子证件,实现全覆盖。2021年9月底前完成。
(三)动态调整范围。根据需求动态调整“一业一证”改革行业目录,对年办件量少的行业或因改革调整、取消许可的事项不再推行。
五、办证流程
按照申请人自愿申报的原则,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构建“线上申报后台直审、线下申报一窗受理,受审分离、分类审批、一窗出证”的工作模式。
(一)提出申请。
1.线上申报。申请人在阳泉政务服务网选择申请办理行业和事项,按照系统提示提交上传相关信息材料后,自动进入后台核验和审批程序。
2.窗口申报。申请人通过区政务服务大厅“一业一证”窗口一次性提交一套申请材料,提交后分类流转至后台审批。
(二)后台审批。申请人提交的信息、材料由“一业一证”窗口工作人员分发到各相关审批部门,进入审批程序。对提交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按承诺时限予以核准;对提交上传相关信息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反馈给申请人或当场出具补齐补正通知书,并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材料。
(三)统一出证。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应当将具体实施相关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部门和相应救济方式告知办理“一业一证”的市场主体,统一颁发和送达相关证书,并公布查询渠道。行业综合许可证所载明的单项行政许可发生变更、延续、失效、撤回、撤销、注销的,由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同步对该行业综合许可证上加载的相应行政许可信息进行变更或删除,并及时为持证人免费换发新证。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推进。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要积极对接市行政审批部门,确保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办证流程、申报系统、数据源、结果证件样式统一。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应制作“零基础”标准化模板。推动联办部门和联办事项入驻各级政务服务中心。
(二)明确责任分工。区行政审批部门对本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许可行为和许可结果负责,负责事中事后监管的行政主管部门对监管行为和监管结果负责。
(三)注重档案归集。“一业一证”改革不改变相关职能部门的权责边界,不影响有关档案材料的归集、整理和存档。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共享材料、过程文书、结构性数据的备份和存档工作,确保各审批事项档案材料的有效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四)强化检查督查。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要加大《方案》落实工作的督导检查和绩效考评工作力度,对工作不力、敷衍懈怠,未完成目标任务给予通报批评和责任追究,切实将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五)加强宣传引导。各单位要通过网络、大厅咨询台、窗口海报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引导,让群众、企业清楚“一业一证”改革可办事项、咨询方式、办理地点、办证流程。
附件:阳泉市城区“一业一证”改革试点行业(第一批)(略)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阳泉市城区数字消费券发放活动实施方案
城政办发〔2021〕29号
二○二一年九月十四日
为贯彻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2021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晋政办发〔2021〕1号)《阳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阳泉市数字消费券发放总体方案的通知》(阳政办发〔2021〕7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激发消费品市场活力,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稳中提质,结合城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
惠享品质阳泉·乐享美好生活
二、活动时间
2021年9月17日—11月下旬
三、活动内容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安全、高效的发放原则,采用“政府补贴、平台支持、商户让利”相结合,以数字消费券方式向消费者发放,开展促消费系列活动。
四、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中共阳泉市城区委员会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中国银联山西分公司
五、发放规模及资金安排
六、消费券发放及使用规则
(一)活动范围
1.发放范围:阳泉市常住人口及在阳泉工作、学习、观光旅游人员,在中国银联“云闪付”支付平台中地理位置定位为阳泉市即可申领消费券。
2.使用范围:消费券可以在阳泉市城区辖区内参与活动的商户使用。
3.商户范围:办理社会统一信用代码注册登记且交易地、经营地在阳泉市城区范围内的住宿、餐饮、零售三个行业类别的限额以上入统实体企业,名单由区商务局、区统计局联合审核后确定。对于满足入统条件但尚未入统的商户,且入统积极性较高的,提出申请后,由区商务局、区统计局联合审核同意后,也可参与活动。列入社会失信名单的商户不得参与本次活动。
(二)消费券的组成
1.家电专项消费券两种:①满600元减120元券,②满2000元减300元券。采用抢券模式发放。
2.汽车专项消费券两种:①满5万元减2000元券,②满11万元减5000元券。采用抢券模式发放。
(三)发放平台
发放平台要求为:
1.发放机构需具备国家金融主管或监管部门许可的银行卡清算、银行卡业务或支付结算等经营范围。其中,银行卡清算机构应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银行卡清算机构分公司申请成为发放机构的,还需提供本单位一级机构法定代表人的授权书;银行业机构应持有银行业监管部门须发的《金融许可证》及相关业务准入的批准文件,银行业机构分支行申请成为发放机构的,还需提供本单位一级机构法定代表人的授权书;非金融支付机构应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非金融支付机构分公司申请成为发放机构的,还需提供已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令《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完成备案的相关证明,以及本单位一级机构法定代表人的授权书。
2.发放平台需安全性好、覆盖能力强、服务质量好。发放机构拥有保障资金安全、防范资金套取、保障系统交易顺畅、保障数据真实完备等措施,及时反馈发放、核销信息,积极主动配合审计、绩效评价,主动接受监督。
3.发放平台要能够采取动态码等针对性措施,切实解决恶意套取财政资金行为,确保消费券发放安全、透明、公正、高效。
为确保消费券发放取得良好的带动效果,拟在中秋、国庆双节前启动发放工作。因时间紧、任务重,由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授权区政府办公室、区商务局确定消费券发放平台,不再履行政府采购程序。经前期调研摸底,并参照2020年市级消费券发放活动经验,择优确定由中国银联“云闪付”支付平台发放城区政府数字消费券,区政府授权区商务局与发放机构签订合作协议。
(一)领取方式
在中国银联“云闪付”支付平台设置活动专区,点击阳泉市城区“惠享品质阳泉·乐享美好生活”活动页面,按照提示领取消费券。
(二)使用规则
消费者在领取消费券后,可在符合活动范围的商户进行消费,消费者每笔交易只能核销1张数字消费券。当已核销消费券的原订单发生退货时,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已核销的消费券资金按照比例退回资金池。有效期内未使用的,消费券自动失效。
(三)发放安排
2021年9月中旬活动开始,活动分多批次开展,按期发放各种券种,每种面额消费券每轮限领取1张,先到先得,抢完为止。后续将通过对公众消费倾向、各类消费券使用率等信息进行分析,适时调整下一轮消费券发放类别和金额配比。
(四)消费券资金的使用管理
1.资金拨付。区财政局将集中发放的消费券专项资金划拨至区商务局账户,授权支付。由区商务局根据每轮活动安排向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分批拨付,滚动使用。
2.资金结算。根据消费券实际核销金额结算,即活动期间消费券实际被使用核销的金额为最终结算金额。中国银联山西分公司提供核销数据报表,包括消费券发放数量、核销量、核销率、订单金额、核销金额、核销退款金额、核销商家数等。由区商务局委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消费券实际核销金额进行审核并出具审计报告。
七、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一)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李小三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副组长:李红晓 区商务局局长
成员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办公室、区发展改革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审计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统计局、区公安分局、中国银联山西分公司。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商务局,办公室主任由李红晓同志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策划并拟定活动方案,综合协调有关各方共同组织实施、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活动进展,落实领导小组会议安排和领导交办的相关工作,做好活动的各项服务工作。
(二)职责分工
区委宣传部:负责统筹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推广。
区政府办公室:负责对接市金融办,统筹监督金融机构消费券发放。
区发展改革局:负责推进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将消费券套现、搭车涨价等不诚信行为纳入信用体系监管惩戒范围。
区财政局:负责消费券资金的筹集、管理和拨付。
区商务局:负责制定消费券发放活动方案及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
区审计局:负责活动相关财政资金的监督审计工作。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活动期间诚信经营情况,做好消费者维权工作。
区统计局:负责提供入统企业名单;负责统计参与活动企业的销售数据。
区公安分局:负责活动的治安管理。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发挥消费券发放使用的牵头作用,落实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宣传引导。区商务局、中国银联山西分公司在商业地标、重点商圈、交通枢纽等公益广告位投放活动宣传物料,组织主流媒体和新媒体集中宣传造势,营造活动良好氛围。为提高宣传效果,活动期间使用统一宣传VI,在实体店布放数字消费券统一受理标识。数字消费券标识和宣传物料由发放平台统一设计制作、配发,组织商户进行统一收银培训,优化群众使用消费券软环境。同时要积极关注消费券发放过程中产生的舆情动态,及时妥善处理相关问题,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三)加强协作协同。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群策群力,共同把好事办好,把政策红利普惠到消费者和实体商家。
(四)加强风险防范。活动开始前,组织参与消费券活动的商户负责人对活动规则、核销流程等相关内容进行统一培训、集中宣讲,并与其签订诚信经营、规范核销的承诺书。在核销活动过程中,要加强资金监管,对存在恶意套现、消费券管理不规范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商户,发现一户取消一户参与资格。
(此件公开发布)
人 事 任 免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王丽军等二十八人任免职务的通知
城政任字〔2021〕9号
二○二一年七月十三日
义井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各单位:
经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2021年7月12日常务会议通过,决定任命:
王丽军为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兼);
周 欣为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兼);
许克彬为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中心主任;
翟俊敏为区城乡建设事务服务中心主任;
张江力为区社会保险中心主任;
许 净为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樊存怀为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试用期一年);
毕晋祥为区城乡建设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
李 垚为区城乡建设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
刘彦霞为区城乡建设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
石建林为区城乡建设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
赵 朦为区项目推进中心主任(试用期一年);
李婷华为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耿战江为区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杨光毅为区教育服务中心主任(试用期一年);
王智伟为区国有资产事务中心主任;
魏晓文为区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主任;
崔 林为区财政预算评审中心主任;
王瑜萱为区社会保险中心副主任;
韩彦生为区社会保险中心副主任;
赵 莉为区文物管理中心主任;
张金峰为区统计调查监测中心主任;
任宇峰为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
杨 欣为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
王 芳为区信访服务中心主任(试用期一年);
任雪婷为义井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
宋蓓静为城区幼儿园副园长(试用期一年)。
提名免去:
赵斌胜的南山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职务;
任雪婷的义井街道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主任职务。
事业单位改革中涉及机构合并、撤销、降低规格、名称调整的单位,其班子成员原任科级领导职务自行免去;原任职务在试用期内的,转任新职务后继续保留试用期(试用期从任原职务时间算起);未提名担任新领导职务的人员,保留原职级待遇。
(此件公开发布)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王静等二十四人任免职务的通知
城政任字〔2021〕10号
二○二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义井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各单位:
经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2021年8月19日常务会议通过,决定任命:
王 静为上站小学校长(试用期一年);
耿战江为下站小学校长(试用期一年);
周海宇为北大街小学校长;
王 泉为新华小学校长(试用期一年);
高 慧为朝阳小学校长(试用期一年);
姚飞雪为北岭小学校长(试用期一年);
李 钧为实验小学校长(试用期一年);
郭晓霞为新泉小学校长(试用期一年);
刘雪昆为南大东街小学校长(试用期一年);
赵 婷为漾泉学校校长(试用期一年);
王文辉为南庄路学校校长(试用期一年)。
免去:
毛贵青的上站小学校长职务(保留原职级待遇);
王富萍的上站小学副校长职务;
李 钧的上站小学副校长职务;
陶永祥的下站小学校长职务(保留原职级待遇);
王 泉的下站小学副校长职务;
郭晓霞的下站小学副校长职务;
檀斌基的北大街小学校长职务(保留原职级待遇);
姚飞雪的北大街小学副校长职务;
郭玉兰的新华小学校长职务(保留原职级待遇);
王 静的新华小学副校长职务;
刘雪昆的新华小学副校长职务;
靳庆文的朝阳小学校长职务(保留原职级待遇);
张端胜的北岭小学校长职务(保留原职级待遇);
吴永胜的实验小学校长职务(保留原职级待遇);
高 慧的实验小学副校长职务;
李光明的新泉小学校长职务(保留原职级待遇);
郭海文的漾泉学校校长职务;
王文辉的漾泉学校副校长职务;
葛华山的南庄路学校校长职务;
赵 婷的南庄路学校副校长职务。
因平阳学校规格降为股级,李云龙同志所任平阳学校校长职务自然免除。
(此件公开发布)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赵瑞宁等八人任免职务的通知
城政任字〔2021〕11号
二○二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义井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各单位:
经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2021年8月19日常务会议通过,决定任命:
赵瑞宁为下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试用期一年);
王丽娜为南山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史晓明为义井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试用期一年);
苗雨菲为义井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试用期一年);
王艳奇为义井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主任(试用期一年);
耿存林为区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试用期一年)。
免去:
高一梅的义井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职务;
耿战江的区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职务。
(此件公开发布)
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吕俊等二十九人任免职务的通知
城政任字〔2021〕12号
二○二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义井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各单位:
经阳泉市城区人民政府2021年9月6日常务会议通过,决定任命:
吕 俊为上站小学副校长;
王 艳为上站小学副校长;
贾红艳为下站小学副校长;
赵瑞芳为下站小学副校长;
黄 禾为北大街小学副校长;
王芳君为北大街小学副校长;
刘 霞为新华小学副校长;
尹向华为新华小学副校长;
何继红为朝阳小学副校长;
孙 艳为朝阳小学副校长;
胡晓斌为北岭小学副校长;
荆 韬为北岭小学副校长;
王晓琴为实验小学副校长;
李志平为实验小学副校长;
陈 芳为新泉小学副校长;
陈建国为南大东街小学副校长;
冯晓燕为南大东街小学副校长;
郝文军为漾泉学校副校长;
荆丽娜为南庄路学校副校长。
免去:
赵志红的区妇幼计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职务(保留副科级待遇);
张小润的上站小学副校长职务(保留副科级待遇);
史艺才的北大街小学副校长职务(保留副科级待遇);
黄 禾的新华小学副校长职务;
刘伟淼的朝阳小学副校长职务(保留副科级待遇);
张炯辉的朝阳小学副校长职务(保留副科级待遇);
荆文丽的朝阳小学副校长职务(保留副科级待遇);
张素芳的北岭小学副校长职务(保留副科级待遇);
张奎林的北岭小学副校长职务(保留副科级待遇);
胡晓斌的实验小学副校长职务;
贾红艳的实验小学副校长职务;
郭瑞英的新泉小学副校长职务(保留副科级待遇);
荆 韬的新泉小学副校长职务;
李炳胜的南大东街小学副校长职务(保留副科级待遇);
孙 艳的南大东街小学副校长职务;
何继红的漾泉学校副校长职务。
(此件公开发布)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