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中医师承专长 2024-10-23 06:06 8
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里,总有一些话语给人以坚定前行的力量。
“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方向。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山水孕育、自然温养的长治大地,成就了“神农故里、中药之乡”;矢志不渝、笃行不怠的长治儿女,激荡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在守正中把稳舵。我市向着构建“区域均衡、特色彰显、创新驱动、质优效高”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体系,努力打造革命老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样板市,争当全国示范,奋楫前行。
在创新中勇探索。成立长治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工作专班,出台“一揽子”政策文件,设立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资金,一项项创新举措培补起我市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的“正气”“元气”。
在奋进中谋发展。建立2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以及一批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和博士工作站;培育1个国家级龙头药企、8个省级龙头药企、58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一批特色中药材村镇,一个个具体项目强健起“中医药人才”“道地药材”的“钢筋”“铁骨”。
去年5月,长治成为山西省唯一入选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国粹精华;创新融合发展,护佑人民健康。
长治,百草飘香满太行!
一篇传承写到今
青囊蕴妙计,顶层设计有高度
巍巍太行,泱泱漳水。
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医药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长治,从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到晋代医学家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再到明清鲍店药材大会享誉全国,几千年来中医药文化在太行之巅薪火相传。
根扎沃土,生生不息。如今,我市拥有600多种野生中药材,党参是全国首个以地区命名的中药材,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如何牢牢把握自然禀赋优势,把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胸怀民生情怀,传承创新发展,长治的探索实践步履坚实,一往无前。
深入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按照“建高地、强基层、提能力”的目标,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谋深虑远,成之因也。我市相继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
成立中医药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推进建设中医药强市工作机制和投入机制,使全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高规格、深层次、多维度推进。
高瞻远瞩、统筹谋划,制定出台《长治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杏林技术传承、太行英才培养、服务模式创优、数智技术赋能、岐黄文化弘扬、管理体系创新”6大工程18个子项目撑起中医药发展“骨架”;“区域均衡、特色彰显、创新驱动、质优效高”1套成熟体系联结起高质量发展“脉络”。
除此之外,《长治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方案》《关于推进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长治市推进药茶产业发展十二项举措》《关于加快推进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接续出台,助力我市加快形成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上党”品牌和长治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破难题、探新路、作示范。
乘风而起,借势而行。我市以京长对口合作为契机助力中医药发展——
“长治地处太行之巅,地形独特、气候温和,生物资源丰富,是党参、连翘等药材的道地产区,拥有山西振东制药等全国知名药企,中医药健康产业潜力巨大。”去年12月29日,在首届全国品质中药发展暨革命老区中药产业交流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质量协会中医药分会会长陈士林对长治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给予高度认可。
此次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北京市与我市对口合作,在推动革命老区中药材品质提升、优化老区中药材产业布局、推动老区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促进革命老区群众增收致富上有重大意义。
巧借东风快行船。我市与北京中医医院等北京市属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在提升医院学科建设、医疗技术、科研能力等业务发展的同时,紧扣示范试点项目的6大工程18个子项目,积极对接北京专家,加快推进项目落地,为我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激活新动力。
一系列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为长治中医药强市建设擘画出一幅宏伟蓝图,更坚定了信念和决心。
一程好景挂云帆
杏林显妙用,产业布局有深度
振东制药联合国家中医科学院成立“国际中医药治疗肿瘤联盟”;
振东制药、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和山西中医药大学三方合作联合建立振东中-澳分子中医药研究中心;
成立振东国际(北美)科技公司,进一步深化国际科研合作、进出口贸易、健康产业投资等国际化业务;
……
山西振东健康产业集团作为我市中医药行业龙头企业,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从种药、储药再到卖产品、创品牌,长治立足本地优势,传承中医药文化,积极探索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不断延链补链强链。中药之乡,正续写着新的辉煌。
规模种植,标准生产。
在平顺县,“党参一条沟”声名远扬,走进龙溪镇的万亩潞党参种植基地,层层梯田里随处可见参农忙碌的身影,优良的自然条件加上当地人丰富的种植经验,使这里出产的潞党参根须饱满、品相优质,有着“参须上党者佳”的美誉。
作为首批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之一的“上党中药材专业镇”,平顺县以县域为平台整合了国家级上党中药材特优区、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园、长治市有机旱作绿色封闭区、产业扶贫等各类项目向中药材重点专业镇集结,以科技驱动中药材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机械化、产业信息化、产品品牌化、发展集约化、管理法治化。
村村种药材,荒山变“金山”。除此之外,长子县石哲镇党参种植基地、屯留区张店镇盘秀山连翘种植基地等一系列中药材种植基地相继发展壮大,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0多万亩。
按照“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机械化”要求,我市还重点打造以连翘叶、桑叶、蒲公英、菊花、金银花等58个药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10万亩以上。高标准、成规模的药茶种植助力中医药产业向深度延伸。
龙头舞动,集群发展。
科研不断创新,生产上也在发力。随着市场发展,山西振东健康产业集团适时而动,立足集团旗下北京研究院、五和堂制药研发力量,加快布局中药精制颗粒剂、大丸改小丸市场。
同样以创新驱动壮大中医药产业链的,还有山西正来制药有限公司。走进包装生产车间,经过提取、浓缩、配液、灌装等十余道工序,以平顺潞党参为主要原材料的潞党参口服液完成了包装,整装待发。
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全力打造中国最大的清热解毒药绿色健康中药生产基地,借助桂枝颗粒和茸蓉补肾口服液等品种的全面上市,走上一条中医药引领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8家省级中医药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包括上游的种植业、生产环节及下游商业终端的集群发展。培育发展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105家、合作社304家,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市中药材产业示范园37个,形成以中药饮片、中成药、药食同源、药茶、中药化妆品等为主的9大类500余种产品体系。
上党党参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振东苦参注射液、正来潞党参口服液入选国家卫健委疗效独特中药名单,山西(长治)中药材商贸平台全面投入运行。
示范引领,富民增收。
在长子县南漳镇,数百户人家的菜园子不光种大青椒、西葫芦、西红柿等“当家菜”,还种起了蒲公英小野菜。
“人开窍菜园子也能长出‘宝’。这小野菜不仅可以当蘸酱菜吃,还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药茶的主料。”南漳镇东旺村种植户郭小军激动地说,“我们种了近20亩的蒲公英,每亩能产近500斤,一年一亩能种5茬,比种菜强多了。”
我市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在平顺、屯留等5个县区建设10个有机药茶园,打造了壶关石坡乡、平顺龙溪镇、沁源长征村等一批药茶小镇(村),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组合供应链,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激活农业农村发展“一池春水”。
“优质”就会“优价”。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是惠及老百姓致富的重要抓手,它产生的效益实实在在落在了老百姓头上,真正让百姓身边的荒山荒地变成“生金之地”。
一份自信立太行
悬壶着妙手,文化传承有广度
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中医古籍中,流传在临床实践中,散落在民间奇方中。
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得国宝代代相传。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中医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健全人才激励评价机制,创造更加有利于专业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条件,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
杏林传承,筑牢根基。
举行刘绍武、李定明、王佐明、原培谦等学术流派研讨会;
举办“三部六病”医学流派长治传承基地揭牌及拜师仪式及“三部六病”学术讲座;
整理完成5名省级名中医路怀忠、王佐明等上党流派代表性医家的临床经验集,开办“栗氏疡瘤”流派经验推广班。
我市深挖中医理论和临床宝贵经验,使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得以赓续传承。与此同时,建立市县两级13个中医师承教育基地,遴选师承教育指导老师57名,师承人员154名,共开展集中师承教学活动16次,为学员编印了口袋书《百药百方百穴百条文》;潞城区提档升级县级师承教育基地,与山西省河东少儿推拿学校合作建立山西省河东少儿推拿学校潞城培训基地、中医少儿推拿传承推广工作室,并对301名医务人员、村医等进行培训。
厚植土壤,精育良才。
我市大力实施柔性引才,破解全市中医药高端人才引育不足难题。截至目前,全市柔性引进医疗领域相关专家300多名,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
市中医医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签订合作协议,挂牌成立长治市中医药传承创新治未病示范中心,开展中医体质健教宣传及试点预流调工作;引进药学博士靳广毅,中医精准实验室项目成功入围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推荐单位;
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成功举办国医大师唐祖宣、吕景山传承工作室挂牌仪式,建立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吴山名中医工作室;
依托市中医医院、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20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10期,共培训2024人次,其中培训基层中医馆骨干人才720人次。
代代有创新,代代谋发展。张伯礼、石学敏院士工作站,李佃贵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阎小萍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一家家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博士工作站、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培养基地在长治落地生根,出类拔萃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为传承创新发展蓄满蓬勃后劲。
创优服务,惠民利民。
“新开设的‘中医阁’让我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守在家门口就能及时获得中医治疗,太方便了。”如今,各县区持续开展的中医馆、中医阁内涵建设,让老百姓赞不绝口。
步入各大中医馆、中医阁,总有浓郁的中草药香气扑鼻而来。开诊日围满前来看病的患者,医生们为前来就诊的居民开展推拿、拔罐、艾灸、烤电等中医技术服务。中医治疗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便捷的服务,逐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实现了技术与口碑的协同发展。
近年来,我市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中医药服务全覆盖为目标,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探索中医药服务新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两所市级中医院稳步推进中医经典病房建设,市中医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名医工作室签订中医经典病房共建合作协议。
弘扬文化,继往开来。
把中医药文化精髓传播下去,把中医药健康服务延伸下去,把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下去,我市组建名老中医宣讲团,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中医药文化“六进”活动。中医中药中国行长治行动和膏方节、冬病夏治科普宣传,一系列丰富活动帮助广大群众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让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
打造紫坊巷“中医药文化街”;在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和潞州区下南街小学建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基地”;聘任中医类别医师担任中小学的卫生健康副校长,一系列扎实举措营造了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
传承精华,中医药发展才能源远流长;守正创新,中医药发展才会清流激荡。
看今朝,长治用实干汗水,答好新时代新征程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答卷。
Dema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