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资讯内容

医学资讯内容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资讯内容 >

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长治第二站 羿神故里 厚意屯留

中医师承专长 2024-10-25 05:00 12


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聚宝之地

羿神故里 厚意屯留

长治市屯留区委书记 牛海江



  巍巍麟山,青翠如黛;悠悠绛水,碧波蜿蜒。这里是千年古县、古韩要地,“羿射九日、嫦娥奔月”神话传说、“卞和获璧、张良得兵书”历史典故发源于此。这里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是抗大一分校的驻地、上党战役的主战场,还是东北抗联英雄魏拯民的故乡。这里山川秀丽、物阜民康,素有“北方小江南、上党米粮川”美誉。这就是羿神故里——山西屯留。
屯留自战国得名,秦代设县,至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遗存之富、人文之厚、山水之美在这里交融交汇、交相辉映。千年古县的古色文化、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三山三水”的绿色文化、晋鲁豫三民相居于一地的北方移民文化是屯留独特的文旅名片。我们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资源、厚朴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产业优势,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探索“三色”旅游、康养休闲、农业展览等文旅深度融合产业发展新模式,全力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诚邀四海宾朋来屯留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投资兴业,亲身感受屯留的文化魅力。“羿神故里·厚意屯留”欢迎您!

羿神故里美不胜收 底蕴厚重大美屯留

——专访长治市屯留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潇光



  历史沿革
  屯留夏代属冀州,商、周时代为黎侯领地。
《左传·宣公》记述:“十六年(公元前593年),春,晋士会师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左传·襄公》记述:“十八年(公元前555年),夏,晋人执孙蒯于纯留,为曹故也。”说明在春秋时期屯留称留吁,后归晋改称纯(古音屯)留。
《史记·赵世家》记述:“(赵)肃侯元年(公元前349年)夺晋君端氏,徙处(晋君)屯留。”说明战国时期才称为屯留。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置纯留县,属上党郡,故治在县古城。
西汉时,置屯留、余吾两县,都属上党郡。
东汉时,余吾并入屯留。
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分置屯留、寄氏两县,皆属上党郡。不久,寄氏又并入屯留。
北齐时,取消屯留建制,将屯留并入长子。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恢复屯留建制,仍属上党郡。
唐、五代时,沿袭隋代建制,改属潞州。
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属河东路(古平阳府,今临汾市)隆德府(潞州)。
元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屯留并入襄垣,后与襄垣分治,皆属潞州。
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至清,屯留都属潞安府。
民国初年屯留属冀宁道,后属长治专员公署。
1945年9月,全县解放。
1949年8月,屯留县划归长治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屯留县属长治专署。
1978年6月,屯留县属晋东南行署。
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销,长治市、晋城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屯留县归属长治市。
2018年11月23日,长治市进行行政区划改革,屯留撤县设区,原来的屯留县改为长治市屯留区。









  屯留,历史悠久,自西汉置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屯留还是闻名上党的“米粮川”,是上党地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集“毓秀之乡”“聚宝之地”“兴工热土”“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绿色名县”等美誉于一身。
俯瞰屯留,山岭逶迤,秀水潺潺。后羿射日、卞和获璧、张良得兵书等神话传说均源于屯留,这里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峰寺、蓬莱宫、先师和尚舍利塔,屯留道情、瞪眼家伙等民间艺术奇葩也在此生根发芽。
走进屯留,俨然走进一个艺术长廊,丰富的文化遗产令人目不暇接。今天的屯留,是一片古色的厚土、红色的圣土、绿色的沃土、包容的热土,一个以“古色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移民文化”为形象名片的大美之地正徐徐铺展在世人的眼前。
  名片 1
红色文化革命老区
  这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之后,第一次大规模歼灭国民党军队的光辉战例,老爷山也因之被载入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史册。当地群众与人民军队并肩战斗凝结的军民情谊以及舍生忘死、共同御敌的勇敢、无畏精神,成为进行英雄主义、艰苦奋斗教育的精神财富。
  老爷山上 缅怀抗战精神
  秋天的老爷山,秀而繁荫,可谓三峰插斗翠,秀塔绕彩云,阴山尽松柏,沟坡满榆槐,遍地碧翠,百鸟声喧。沿着平坦开阔的旅游路蜿蜒而上,深深浅浅的绿从眼前绵延开去,和煦的阳光裹挟着微风洒在身上,惬意非常。
传说,离屯留县城30余公里的老爷山正是羿射日处。《山海经》载:尧使羿射九乌于三嵕山,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意思是,羿曾经为民除害,杀过九婴,也杀过大鹏,当然最主要的是射杀了九乌,在三嵕山上。
三嵕山就是老爷山,三嵕为三峰所聚之意,这里的三座峰分别是麟山、灵山、徐陵山,羿射日处在麟山。“三嵕山神庙”就坐落在麟山上,位于老爷山之东。有了羿射九日的故事,三嵕山自唐代开始就修建各种庙宇,还有先师庙、金禅寺、关帝庙等,当地百姓对所有神灵统称为“老爷”,三嵕山神庙众多,“老爷”也就多,世俗中三嵕山就被称为“老爷山”了。
令老爷山更加闻名的是,这里有过一场辉煌的战役。1945年9月10日,邓小平与刘伯承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响了解放战争初期的第一个歼灭战——上党战役。老爷山是战役中围城打援歼灭战的主战场。
战斗激战5天4夜,将国民党军增援的2万余人一举全歼在老爷山地区,为上党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战后的老爷山万物凋敝,唯有那尊九层舍利塔,虽浴战火弹痕累累,却奇迹般巍然屹立,成为激烈战斗的历史见证。舍利塔上的弹坑有百余个,大坑是炮弹打的,小坑是枪弹打的,可想而知当时战斗之激烈。看着塔身上大大小小的弹洞,仿佛穿过历史的硝烟一步一步走进现场。
老爷山作为上党战役主战场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了缅怀革命先烈、铭记先烈的战斗功绩,屯留区在老爷山上立碑一通,碑文记述了当时的战斗经过和先烈的英勇事迹。
上党战役是解放区军民为保卫胜利果实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自卫反击战。它的胜利,不仅给进犯太行区的阎锡山军以迎头痛击,保卫了上党地区,而且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和平谈判,促进了“双十协定”的签订。上党战役后,刘伯承司令员曾以战略家的胸怀,宴请被俘的阎军高级军官,席间,阎军军官就自己失败的原因向刘伯承讨教,刘伯承回答:“从兵力上讲,我们不如你们强大,但上党一战,36万上党人民竭尽全力支持我军,全区12万劳动力就有二分之一以上随军作战,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是我们胜利的秘诀……”
站在海拔1266米的老爷山主峰上极目远望,群山皆小,四围如画,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刻有“老爷山战斗遗址”的纪念碑静静矗立,默默注视着身下这片土地上的飞速发展。
屯留区的渔泽镇岗上村,曾经建立过一所特殊的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以下简称“抗大一分校”),对外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随营学校。抗大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抗大一分校于1938年12月成立,1939年1月至7月在屯留县坚持敌后办学。
走进抗大一分校展览馆,迎面是一座浮雕,它以粗犷而不失精细的手法反映了抗大一分校的精神风貌,浮雕上方鲜艳的抗大校旗与浮雕前的卧碑交相呼应,卧碑上镌刻着一段文字:“抗大一分校是抗大在敌后根据地12所分校中创办最早、历时最长、培养青年干部最多、办学成绩显著的一所分校,被誉为‘敌后办学的先锋’”。
1939年,抗大一分校从延安来到屯留,当时学员3237人,分为3个支队、9个营,其中7营、8营驻扎在岗上村,剩下的7个营分散在周围的几个村子里。岗上村里的真武祖师庙,就是抗大一分校七营的营部旧址。
抗大一分校于1939年1月3日由陕西省延长县开始东迁,学员们穿越同蒲铁路线、突破敌人封锁线,途经永和、石楼、绵山、沁源、沁县、襄垣、夏店,于当年1月25日在屯留召开了庆祝东迁胜利大会。会上,当时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做了《敌后斗争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校长何长工做了东迁总结。随后,抗大一分校开始招收新学员,一些进步青年纷纷奔赴抗大一分校学习。
1939年2月23日,抗大一分校举行了第一期开学典礼,当时开设的课程有军事课、政治课、文化课,每天什么时间做什么、学什么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抗大一分校在屯留办学期间,还开设了防化学习课程,组建了八路军第一个防化队。1939年1月,抗大一分校奉八路军总部指示,在学员中挑选了50多名文化程度高、政治条件好的、身体健康的学员组建了防化队,主要学习防化知识,并于同年11月毕业,这些学员毕业后分别赴八路军115师、129师、120师防化勤务主任室,从此我军有了防化分队。
抗大一分校在屯留待到1939年7月5日,5万日寇入侵晋东南,学校不得不向太行山深处转移。抗大一分校的历史,既是一部教育史,也是一部战斗史,更是一部革命史,她所培育的革命英才大多成为共和国的栋梁之材。
名片 2
绿色文化自然风光
  石泉海景区按照“农业发展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田园风光与城市文明相结合、企业带动与农户生产相结合”的“三结合”规划发展理念,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打造文旅康养胜地。
  石泉海边 体验葫芦之趣
  屯留区石泉村内,有一处形制酷似葫芦的景区,这是一个集特色农业种植养殖、休闲观光、康养度假、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据当地人介绍,石泉海景区以原石泉水库为纽带,依山傍水,划分为养殖区、种植区、休闲娱乐区等多个片区。如今,在石泉海景区的带动下,周边群众通过种植绿色蔬菜、经济林,养殖生猪、土鸡、山羊等特色产业发家致富。在餐饮方面,葫芦山庄经营人员就地取材、精工细作,为游客提供纯天然、无污染的蔬类、肉蛋、小杂粮等食材。
石泉海景区不仅形似葫芦,而且葫芦也是石泉海的特色。“葫芦”与“福禄”谐音,象征着幸福与美好。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葫芦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
一把烙铁,一只小小的葫芦,巧手之下,葫芦竟能变幻出万千世界。葫芦作坊内挂着、排着、吊着各种造型的数百件葫芦画作品供游客观赏,有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亭亭玉立的莲花、昂首挺胸的大公鸡,还有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十二生肖,长凳子上摆放着各种葫芦画教具,山川花卉、小桥流水、梅兰竹菊、嬉戏的猫狗鸡鸭等。
非遗传承人冯璟波介绍,该景区的最大特色产业就是葫芦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以葫芦文化园为载体,致力于特色农业种植、农产品工艺技术的提升改造和葫芦文化的主题打造。其中,葫芦文化园以葫芦产品研发、制作与葫芦文化产业展览为主,对外展示形式多样的葫芦工艺品。
此外,180米长的二十四节气文化长廊、2800米长的环湖步道、20余个垂钓平台、20亩的荷花园以及包含10余项内容的萌宠乐园等项目,也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游玩体验感。石泉海景区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石泉海景区将在延伸葫芦文化产业链上下功夫,走出一条由工艺品、艺术品衍生的新路径,为早日打造屯留区首家省级文旅康养度假区而不懈努力。
  名片 3
非遗文化屯留道情
  农家小院经过精心设计、匠心打造,已成为小南村一处新景观。驿站融合自然美食、乡间客房、农耕渔获、休闲度假,满足不同人群的“吃、住、行、游、购、娱”的一站式乡村体验。
  小南村里 尽享闲情惬意
  小南村东依漳泽水库,有环湖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风景如画。采访团来到这里的时候,正好遇到许多环湖骑行的游人,他们说,这里风光很好,是天然氧吧,也是绝佳的康养之地。
之所以能收获这样的评价,不得不说和小南村超前的眼光有关系。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拓宽群众增收新途径,小南村聘请专业设计团队,依托漳泽湖资源优势和人居环境整治的有利契机,采取旧物改造提升的模式,充分挖掘乡村自然风光,打造乡村综合体、南风林休闲广场、南风花集等休闲产业板块。目前,小南村立足“南风文化”定位,在村东建设了南风亭,成为村里的新地标,采取共建共享的模式,打造庭院经济板块,南风驿站和南风小舍两所民宿已经建设完成。
“乡亲们不要走,说个笑话解忧愁啊。日头上来黑悠悠,黑娘养了个黑丫了头。爹也愁娘也愁,爹愁娘愁是一样愁,爹愁黑女没出嫁,娘愁黑女没上头……”在小南村里,采访团还听到了这段有趣的唱词。这是屯留道情的传统曲目《黑闺女嫁了黑女婿》的开头部分。说起屯留道情,在该县可是妇孺皆知,但要说起屯留道情的具体起源,恐怕谁也无法确切地说个清楚。
依据屯留当地艺人的师承辈分推算,约在清光绪年间,屯留道情已经盛行于当地,至今至少有130多年的历史。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准备起义时,道士刘伯温担任他的军师,刘伯温派一批门徒周游四方,用道情这种通俗易懂的说唱形式鼓动人们起来造反。因朱元璋随母乞讨时曾在长子、屯留一带定居,因而刘伯温特意派得意门徒到此地用道情宣传发动群众,道情从此在此地流传开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凭演唱道情行业谋生的艺人大多辍业,后继乏人,其演唱阵地已经失落。此外,当年一些蜚声道情艺坛的老艺人大多辞世,尚在世者属凤毛麟角,想重操旧业,却力不从心。为了抢救这一民间艺术奇葩,屯留县特别制定了10年保护计划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2007年,屯留道情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又作为长治市地方曲艺的代表之一,登上了牡丹奖曲艺大赛的舞台……曾经为民间艺人养家糊口的谋生之技,如今已成为上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曲艺登上大雅之堂。

  山西晚报记者 赵清源 王冠兴
01、07-09 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钟清 摄

标签:

提交需求或反馈

Demand feedback